广富林遗址是上海地区古代遗存埋藏最丰富的遗址之一,也是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在大约一百万平方米的区域中埋藏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周、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遗存,年代跨度5500年。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公布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遗址是研究上海地区城镇起源、发展的最重要的遗址。自1999年以来,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至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400余座,出土大量随葬器物。广富林遗址发现的墓葬大多为平民墓,极少数的墓葬出土有玉玦、玉镯等制作简单的装饰品。据此,广富林遗址在4000多年前确实只是一个不大的村落。
之后的广富林文化是广富林遗址最为重要的发现。在发掘中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年代上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根据器物比对,与豫东、鲁西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相似,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是第一次发现,2006年依据考古学文化定名原则,命名为“广富林文化”。广富林遗址成为上海地区第三个考古学文化命名地。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广富林文化的房址、墓葬、稻田、大型的湖边建筑遗存以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说明了广富林遗址作为史前村落,其规模、人口已经发展并逐步壮大。
东周至汉代阶段,广富林遗址出土了两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尊(目前上海地区共发现完整的大型青铜器三件),并且发现较多的青铜兵器、农具。同时也出土了与汉长安城未央宫所用相似的大型卯榫绳纹铺地砖、兽面纹瓦当。此外还发现三百多口周、汉时期的水井,占广富林遗址古代水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这些充分证明广富林遗址在东周至汉代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大型聚落,广富林城镇雏形已现。
唐代之后,凭借发达的水网,广富林以市镇的形态继续发展。在明代崇祯《松江府志》的《华亭县境图》上,文字标明为“富林市”,这表明广富林是远近闻名的集市,是水陆贸易的集散地。考古发现了宋代、明代当地居民多次修整河岸的数道成排木桩,反映了人们历经数代不遗余力维护水路的情况。同时出土了唐代长沙窑瓷壶、宋代龙首型建筑构件、宋代刻花牛角梳背、明代青花瓷色盅等,也展现给我们一个商贾辐辏、人声鼎沸的广富林集市,一个繁华富足、绚丽多彩的广富林城镇。
如今,昔日的繁华已然过去,先民的形象依然模糊,但随着广富林考古工作的推进,过往的历史剪影会一幕、一幕地复原,上海历史的片段将被串联。因为上海之根在这里——广富林。
十日谈
申城寻踪
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