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一位老人在上海长海医院的病房里安详地告别了人世。他是华东野战军授予的华东射击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获独立自由奖章的——魏来国。他的名字曾令敌人闻风丧胆,他的事迹曾被写入小学语文课本,他的故事曾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他是中国军营首屈一指的神枪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辉煌沉寂,英雄走过曲折不平的一生。
五年前,84岁的魏来国因病入院。五年里,有一个身影始终在病房里伴他左右,照料陪伴,不分昼夜,相濡以沫。这便是比他小一岁的老伴洪芃。在他离去之后,从他的子女口中,一段历经沧桑、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才浮出水面。
1 爱情历经磨难不离不弃
“2010年11月22日,父亲检查出肺部感染,因食物呛入肺部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脓肿,从此医院一住就是五年。母亲在医院整整陪了他五年,不管谁劝她就是一步不肯离开。”魏来国的二儿子魏杰说。
小女儿魏平觉得,这可能是上天给母亲一个机会,来报答父亲爱的付出吧。
魏来国原本可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翻开《开国将士风云录》魏来国一页,120发子弹打死敌人110个;135发子弹毙敌92……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数字组合都是他创造的奇迹。在一次战役中,魏来国连伤亡惨重,所剩无几,就在被日寇重重包围眼看全军覆灭之时,突然,天昏地暗,骤降暴雨,魏来国和他的警卫员才得以转危为安。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魏来国创造了120发子弹打死110个敌人的奇迹。难怪毛主席曾赞扬他说:“一个人就消灭敌人一个连,了不起,了不起啊!”
1949年9月,他作为华东军区的代表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进主席团。24岁的魏来国当时是主席团里唯一的、最年轻的小兵。会后,陈毅司令员就拉着他与老元帅们一起进餐,老元帅们都非常喜爱他,总是拣好菜给他吃。
魏来国是一个出身赤贫的穷孩子,而洪芃入伍前是大学毕业生,并获得了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人相识,坠入爱河。
“两人的婚姻受到很大阻力,这份爱情给父亲的政治前途造成了很大影响。而在爱情与前途面前,纯洁、执着的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魏杰说。
烈火试真金,魏来国和洪芃的爱情在结婚十余年后,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母亲是毕业于马列主义政治系的研究生,在那盲目崇拜的时代里,她提出了‘毛泽东思想一分为二’的理论,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之语。”魏杰说,“在被扣上反革命帽子,天天批斗,甚至差点被杀害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真理。组织上再三找我父亲谈话,要他与母亲坚决划清界限,并且清楚地表示,如果离婚,就送他去大军区发展;如果不离,就去江苏农场。”
在思想上,洪芃一直是魏来国的指引者。但能够成为战斗英雄的魏来国也绝不是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他看问题客观,敢于坚持真理,秉性耿直率真。经过反复认真思考,他认为妻子的理论是正确的,并向组织申明:“我也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一分为二的,任何理论对与错,要看实践。”
于是,魏来国选择了携妻儿去江苏农场,从此被迫与他热爱的军队事业分道扬镳。
2 父亲是母亲一辈子的拐杖
“要知道,当一名真正的战士,当一个军事家,是父亲毕生的理想,是他渴望能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魏杰感叹道。
在子女们看来,父亲有许多爱护他的老首长,但他从来没因政治、军旅生涯黯淡,去“跑门路”,做过任何挽救的努力。他只是时时刻刻在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承诺。在不得不离开军事一线的日子里,无论白天晚上,他都照常去上班,研究现代军事战术,晚上总要到9时30分吹熄灯号才离开。在他心里,他必须是一名随时可以出征的士兵,随时可以上战场的指挥官。
“父亲看电视,只看战争片,而且永远是边看边骂。”魏平说。“他一看到战斗场面拍得如此失真戏剧化就生气。有时一个小小的情节他也不放过。比如:黑夜里,士兵将手电打在胸前走路,就骂说:‘这样打手电,早被敌人一枪击毙了。战争中,打手电要横向伸直手臂远远地离开身体……’”
在魏杰和魏平的记忆中,父亲感情深邃,很少表露对他们的关爱。“即使说话,也是三句话不离军事。”有意思的是,有次晚上很晚很晚,魏平和父亲一起去接母亲下班,父亲对她说:“你要想躲起来,不让你妈发现,要顺着树影躲,不然影子投到地上就会被看到。”魏平回忆说。
话说得逗趣,但在魏杰看来,从他记事时起,看到父亲总是处处“惯”着母亲。“我母亲要喝水的时候,就把杯子往他面前一放,父亲很自然地拿起杯子给她倒水。我觉得很纳闷,那个时候的观念还是妻子为丈夫做得多,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
后来,他才知道,母亲小时候得过脑膜炎,脑部损伤,平衡能力受创,走路不稳,所以父亲事事处处照顾着她。出门,她总要扶着父亲走路。可以说,父亲当了母亲一辈子的拐杖。
3 爱情藏在无言的牺牲中
“他们的爱情藏在彼此无言的牺牲中。”魏平最羡慕母亲,一生收获了这样一份至高无上完整的爱情。
洪芃是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属于“稀有资源”,原应进大学任教。但魏来国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在大城市里工作,洪芃为了跟着他,心甘情愿去中学教书。她和魏来国一样,是一个智慧、钻研,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充满热忱和激情的人。
“我对妈妈说,你也许不算一个好妻子,也不算是一个好母亲,但你是一个世上少有的好老师。”魏平说,妈妈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们。她在中学里教马列主义,魏平曾去听过。“我是一个学习好,但不怎么爱听课的孩子,可是上我妈妈的课,真的是一分钟也不愿意错过。”一到周末,家里总是挤满了妈妈的学生,妈妈就完全不管家里和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解决学生们的问题上来。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矛盾,魏来国和洪芃两个人最大的分歧是在一个“酒”字上。魏来国很爱喝酒,洪芃怕对他身体不好,不让他喝。“父亲就想办法,请战友来喝。”魏杰说,这种时候,母亲不仅不能挂下脸来,还得亲自下厨做菜,七八个菜一做就是大半天。“母亲在厨房里对父亲瞪眼,父亲偷偷地抱着酒瓶子笑,那股孩子气的单纯劲流露无遗。”
4 五年彻夜陪护排解寂寞
魏来国住进医院后,洪芃把她的聪慧都用在了研究魏来国的病情上。
“母亲是个读书极聪明的人,别看她八十多岁了,平时我们聊的股票房地产,她听到了,也去学习,讲得头头是道。”魏平说,在医院里,母亲为父亲的病阅读了大量医书,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延长父亲的生命。有时候父亲的情况不好,医生不敢用药,她敢用。
2013年,魏来国的心脏出现异常搏动,24小时内室性早搏高达10000余次,这非常危险,心脏可能随时停跳。医生不敢轻易用药。洪芃研究他的病情多年,偷偷给他用药后,使早搏降到100多次。搞得医生很纳闷,不知缘由。
“母亲还研究出来一个偏方,给父亲喂西洋参配红参泡的水,喂的量和时间,都要由母亲亲手掌握。”魏杰记得,有一次母亲让他去找一种叫“苋菜黄连素”的药,他跑了多家药房,许多售货员都说没听说过,最后还是在上网查问,才知道有家药店有售。
当然,这五年里洪芃给魏来国最多的是精神支撑。“虽然请了护工,部队上也派了战士来照顾,但母亲不放心,生怕她不在身边,别人不够仔细,照顾不好父亲。”魏平说,孩子们想在医院边上租间小房子,请人每天做饭菜送来,母亲晚上也可以去那里睡个安稳觉,毕竟母亲年事已高。但母亲担心患脑梗的父亲表达不清,别人不明白他的需要,而她透过眼神就知道他的意思。而且,患脑梗的父亲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母亲怕父亲寂寞,“父亲不睡,她也不睡,整夜整夜地守在床边陪他说话。”
病房简陋,只有一台微波炉,洪芃就用这台微波炉对付着给自己做了五年饭。儿女们觉得奇怪,母亲一生健康状况不佳,但照顾父亲的这五年里身体最硬朗。其实,是她把心思全调在了魏来国身上,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5 两人相约同葬松树之下
魏来国去世后,洪芃一滴眼泪也没掉。那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相约,不管谁先走了,另一个不掉泪,让先走的高高兴兴地走,另一个将来也高高兴兴地追随。“我觉得母亲把伤心和思念深深地埋在了心底,这就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魏平说。
魏来国身高1.84米,到晚年依然身材挺拔,一如他的人格。魏杰说,父亲一生方方正正,他想为父亲寻找一口同样方正的棺木,但符合他的身高的棺木只有弧顶的。他急得要哭,魏平劝解说,这恐怕是希望父亲下辈子能圆滑点吧。
5月20日上午遗体告别时,多年的战友从全国各地赶来。洪芃说,我一定要再拍他一下。因为在医院里,洪芃总是喜欢轻轻地拍打魏来国的额头,调节病房里沉闷的气氛,让他能放松些。但是告别的人距离遗体太远,洪芃的心愿没能实现。她怎么也不愿意离开,直到最后盖棺时,洪芃终于可以再一次靠近她的丈夫了。她轻轻地拍着他的胸口说:“老魏,你安心地走吧,一定高高兴兴地走好。”
魏来国走了,他真的累了。从出生入死到和平繁华的年代,他没有一天不在辛苦付出中度过。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他为军队建设投入了他毕生精力,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他一生光明磊落,高尚纯洁,伟大平凡,他创造了一个战士辉煌的成功,他赢得了一个军人的崇高荣誉,他的一生没有虚度。
告别仪式结束后,魏平陪母亲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怕母亲伤心过度睡不着,便一直陪着母亲说话。
“说着说着,我看着年迈的母亲眯起眼睛,渐渐要入睡了,就停下话头,想给母亲盖上被子。突然间,母亲喊了一声‘老魏呀!’喊完之后,她就睡着了。”
两人相约:生前彼此相守,死后骨灰同葬在松树下,与松柏同在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