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一建军节,在长宁区陈家巷居委会的大教室里,84岁的老革命孙佑民正在三尺讲台上给200多个小学生讲他当年的故事,抗日战争中,年仅十来岁的他小弹弓胜马刀解救八路军侦查员,一声枪响掩护200多村民和地方干部安全转移。孩子们在台下听得痴迷。
“爷爷从小没有你们现在这样优质的生活环境,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但我们依然要牢记,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要有担当,要和成年人一样,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说到这里,台下传来一片掌声。
1 助捐志愿军纪念馆
在孙佑民家中厅堂的正中,悬挂着一幅特殊的题词——“蓝天神鹰比翼齐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前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将军为给他和他爱人的题词。
一线作战35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步兵、炮兵、飞行员,他从枪林弹雨里一路走来,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位新中国第一批战斗机飞行员飞行了30多年,飞过13个机种,起降万余架次,带飞培训各类各级飞行人员369名。在遇险的50多次飞行中排除重大险情12次,挽救飞行员4名,保全战机8架,自己两次负伤却放弃跳伞逃生。
伞刀、飞机代偿服、密封面罩、飞行皮包、计风仪,听说上海永福园要兴建志愿军纪念馆,孙佑民翻箱倒柜,找出了家里32件珍藏着的宝贝和10本书册。小到抗美援朝时的雨披和指北针,大到代偿服、防护头盔,无一不是陪伴他走过纷飞战火,甚至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老朋友”,如今多数已经绝版,市面上再难见到。
“上海永福园投了8000多万元,建了13000多平方米的志愿军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墙等,倡导‘家国情怀,见贤思齐’的人文精神,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志愿军老兵,我觉得很有意义,必须支持。”孙佑民说。纪念馆已经接受117名志愿军老兵及捐赠、借展的纪念品1235件,他很高兴,其中有他贡献的一份力量。
上周日,志愿军纪念馆二期开馆,孙佑民带着崇敬之心走进展馆,玻璃柜内,他当年的旧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说,每一样实物都在诉说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淮海战役血战“大王庄”,他带领战士发扬“大炮上刺刀”精神,雪夜推炮,抵近射击,为步兵开辟冲锋道路,消灭国民党军“天下第一团”,活捉蒋介石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渡江战役他的一阵炮轰,击伤英国皇家“紫石英号”军舰,击毙国民党20军军长杨干才;解放上海他炮轰吴淞码头,封锁黄浦江,支援步兵222团三营缴获敌舰、俘敌舰长等8000官兵;抗美援朝他担任入朝部队防空总指挥,所部击落、击伤美机96架;“八·六”海战他指挥十六机起飞,掩护我海军击沉蒋“漳江”和“剑门”号两舰之快艇,胜利返回锚地。他多想把这些故事都说给孩子们听。
他的荣誉很多,他是独立勋章和解放奖章获得者,曾被国庆受阅总指挥部授予“五好飞行员”、北京空军授予“一级优等飞行员”称号。他两次飞临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老伴潘庆平是新中国第二批运输机飞行员,他和妻子共同创造了“安全飞行”65年、个人“空中排险”、“飞行强度”三项世界纪录。但最令他骄傲的不是这些,而是他至今都保持着一个老兵的革命作风,始终走在革命宣传的最前沿。
2 坚持廿载倾囊助学
孙佑民住在杨浦区干休所,房间里堆满了报纸、书籍。但是除了冰箱、电扇几乎没有别的大电器。不知道多少人劝他买个洗衣机,买台空调,他始终没有松口。不需要,又浪费电,电对他来说,意味的不止是钱,更是宝贵的国家资源。
洗手间的搓衣板已经发霉、开裂;厨房间的锅用了三十年,涂层氧化发黑得不成样子;他的衣服十几年没有更新过,缝缝补补就凑活着穿了;香港的朋友十年前送他的“老干妈”他至今都还在吃,平常不吃辣的他,等到家里实在没有咸菜、调味料了,就会在面条里加一点,他说这个又不会坏。
孙老一个月的伙食费不到100元。一天三餐基本都是稀饭、咸菜、大葱蘸酱配馒头、包子,偶尔才去食堂打个荤菜算改善伙食。干休所的人都知道他这生活习惯,开会、聚餐,有干净的剩菜就会给他打包送来。他的冰箱一打开,最醒目的就是两碗高汤,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室的上层。这是一个礼拜前别人送给他的,他一直想着哪天馋了就用来下个面条。
家里还有身患重病、长年卧床的女儿和年幼的外孙女等着他照顾。春来秋往,生活清贫,但孙老却把这些从牙缝里一分一分省出来的钱全部用于资助老区的孩子上学。至今,得到他帮助重返校园的孩子已经有41个。
“当年吃糠咽菜我们都能英勇杀敌,现在吃这些我觉得已经很满足了。”孙佑民说,不少领导来看他都苦口婆心地劝他吃好一点,“他们都说能多活一天是一天了,我可不这么看。”
“井冈山厦坪小学的刘兴高是我第一个结对子的失学孩子。”孙佑民记得每一个他捐助的孩子姓名。自己的衣服、鞋子穿了20年都不舍得换,给孩子们寄衣物他却从不含糊,都是挑好的。每年一月,他领到离休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给孩子们寄去新学年的学费。换季时又会买衣服寄去。
他和爱人的离休工资并不高,当年只有每月300多元,现在也就4000出头,但这些年,他光是给孩子们捐款、捐物的钱折合人民币就有10万多元,最多的时候一年要捐1万多元。“虽然能力有限,但我省一点,就能帮助一个孩子。我要凭借自己有限的能力,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园。”
捐助第一个孩子是1994年,如今20年过去了,孙佑民从河北、江西、陕西和贵州等革命老区认养了35个贫困失学儿童和6名大学生。孩子们给他的来信已经积攒了800多封,孙佑民分门别类地装在牛皮纸袋中。有时候,一个月天天都在给孩子回信。孩子家人生病了,他就四处去讨药方;孩子家里有困难,他就寄钱寄文具;孩子说学习吃力,他就在信中讲那些小时候不被看好,长大后却学有所成、名垂青史的名人奋斗故事。一个孩子在他的鼓励下成绩跃升到全班前五名,还当了班长,孙佑民很开心。
除了捐资助学,他也多次给灾区捐款。2008年春南方雨雪冰冻,汶川5·12大地震,台风“莫拉克”和青海玉树地震,孙老先后四次倾囊,给灾区寄去了23500元。
3 用心宣传爱国爱党
孙佑民总有个信念,要把他的经历分享给大家,要做一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义务宣传员。
2005年,他报名参加上海市的百老德育讲师团,除与讲师团里的老红军、老科学家、老劳模一起,走进社区群众,深入学校课堂外,自己还走车站、去码头,到郊区农村和监狱,宣传“八荣八耻”,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参加的社会活动上千次,受众逾千万,但他还是觉得不满足,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更直接、更广泛的宣传方式。
2006年他终于有了想法。5月,他给浙江义乌市常务副市长宋英豪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有人讲,镜子可以正衣冠,如果在镜子背面再书写上‘八荣八耻’,人们天天用这种‘荣辱观镜’照镜洗脸,一定会警示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市民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孙佑民想制作一批镜子免费赠送给市民,希望宋市长能给他介绍一些厂商。
宋市长深受感动,感慨革命老战士的高风亮节,并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帮忙联系。孙佑民三下浙江,终于赶在“六·一”儿童节做好了第一批“荣辱观镜”。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社区、浙江义乌市稠城街道、秀湖社区和一些中小学校,相继收到了孙老的礼物。他每次做镜子的数量都有讲究,比如第一批13000面,寓意13亿人口的十万分之一,第二批25000面寓意长征精神,第三批88848面,寓意翻越珠峰。
为了送镜子,他掉进过带有冰碴子的水塘,撞上过透明的玻璃墙,遭过骂,挨过打,但他仍执着地将十万余面荣辱观镜送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顶着38.6℃的高烧,右臂受伤吊着纱布,他都没有放弃送镜子。
上海世博会,他走到每一个门口,每一个附近的公交车站,把镜子送到每一个安保人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手中,但是别人送他的门票他却一张没有用。“我只想尽到我宣传的责任就够了。”孙老说,他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只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他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8年来,制作的镜子已经接近12万面,孙佑民自掏腰包5万元,宣传的主题如今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别看镜子小,做一面需要好几分钟,他需要把打印出来的印有宣传标语的纸片剪成和镜子一样大的梅花状,再完整地嵌在镜子后的塑料壳中。让工人制作需要支付一个一毛钱的工本费,他就自己做。
如今,新的宣传纸已经印好,他挑灯制作镜子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有人说他无私奉献,有人受到他的鼓舞也学着他的样子在身边做宣传,但也有不少人不理解,笑话他,他说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每面送出去的镜子都能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但哪怕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只有一面发挥了作用也是好的。“这也是一份贡献,也算是我对国家的一种回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在更多人的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