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日,国内外七大表现主义艺术展于中华艺术宫同时拉开帷幕,共同组成“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这样的大手笔在国内实属少见,也更加体现出中华艺术宫作为国家级艺术馆能给普通百姓提供更好的参观服务,起到更广泛的艺术教育作用。
【打造文化品质:坚定中国立场不等于排斥外国文化】
在“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的七大展出中,有三个国内作品展和四个海外作品展 ,在同为“表现主义”的主题下,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似乎更加容易把握,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表明中国艺坛坚守绘画及其特色的精神品质。出于这样的想法,整个大展在布局上也体现了中西综合的特点,观众可以先参观完0米层的3场国内展——“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中国新表现:1980-2014特别邀请展”、“此在的绘画——中国具象表现绘画二十年艺术展”,然后登上5米层参观“伸出你的拳头——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琳琅满天——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最后回到0米层,参观“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
这样安排能让人从中西之间、时代之间,更清晰地对比出中国绘画的包容力,让人能够理智地进行文化判断。
【给老百姓补课:引领游客走进艺术是一项文化重任】
对于中华艺术宫而言,这次的“同行展”不仅仅是一项声势浩大的艺术盛事,更是一次发挥美术馆重要责任的实践。有了丰富精彩的主题和展品,又该以怎样的形式让普通人能受益,也是中华艺术宫不得不考虑的。上海中华艺术宫馆长,同时也作为“同行展”总顾问的施大畏先生提到:“把我们的表现主义放到国际语境中,不是在自娱自乐,而是通过其表现出的正能量来体现我们的文化品质,要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自觉。”
这场大展的策划并非针对专业人士或者艺术爱好者,而是恰恰针对了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或许他们不能完全看懂作品的思想,但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多看多接触,自然就能培养出对艺术的兴趣,知道什么是好的,在一次次积累中也就自然提升了文化素养。比起空喊口号,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让更多老百姓学会欣赏艺术。
【提升上海形象:国际大都市就该在文化上走在尖端】
同一时间,在同一个美术馆内,用七场大展仅仅来表现一个主题——表现主义,这无疑是一次大刀阔斧的尝试,而能够让这个大手笔构想得以实现,不得不说这也是因为有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实力做靠山。中华艺术宫既具备足够的硬件,包括场地、资源等等,同时也离不开软件实力撑腰,艺术家、策展人等的专业性也是实力的体现。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如是说:“像这样同一主题下的‘同行’形式明年、后年还会有,并会不断用国际性话题为中心,力求创造出真正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同行展’的重要性其实并不在美术上,而是在文化上,真正的目的是要在上海城市建设过程中,树立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通过这样的展出方式,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引进西方艺术来进行对比和梳理,更会在与国际美术馆的不断交流中,让他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的艺术文化,这也能帮助我们逐渐梳理我们的美术史,从而完善美术理论体系。如此上升到学术高度,才是走在文化尖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