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一组标题为“外国街头一些令人费解的雕塑,我不懂艺术”被网友疯狂转载,一些或有趣或莫名的街头雕塑引发了热烈讨论,很多人表示我们需要有趣的公共雕塑出现在街头,却不是要看不懂的艺术哗众取宠。
◎ 有关城市公共雕塑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作为给普通大众欣赏的艺术形式,怎么让非专业的观众有兴趣看,就需要雕塑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趣味的雕塑总能在街头巷尾“抢风头”。
如果单纯为了欣赏艺术性高的雕塑,观众大可以到美术馆去参观,那么城市公共雕塑的魅力又该体现在何处?我想,第一点要做到的还是引人注目。要吸引老百姓的目光,并非一定要体积大,或者奇形怪状,吸引人的关键还是要有特色、有趣味。不要小看趣味性的影响力,对于公共艺术而言,趣味性的加入不但能让观众看得开心,更能引起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曾经在日本的银座街头看到这样一个小小的作品:在马路转角处的大楼一角,一个可爱的丘比特躲在墙角,手里拿着弓箭,朝着一旁的小路探头张望着,似乎随时准备找到目标,射出爱情之箭。在每天人来人往的主干道旁,行人只要走过这里都会被这小小的背影吸引,然后顺着他的目光朝着安静的小路看看。通过这个小小的雕塑,忙碌的上班族们缓下匆忙的脚步,也关注到这繁华的街景的转角处,就有如此宁静的一面。其实单看这个丘比特铜像并不醒目,但当他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转角处,他所能制造出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原因无他,正是因为艺术家在设计时融入了一点小小的趣味,让观众只需要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不刻意不造作,才是公共雕塑应该有的态度。
◎ 趣味的产生不仅脱离不了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在城市的文化底蕴中产生,哪怕是蕴藏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故事,也能影响观众想象空间的扩大或缩小,引导每个人去了解这座城市。
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其实给了公共雕塑一个很广阔的舞台,具象的、抽象的,写实的、写意的,都可以拿来放到马路旁、广场上、公园里、地铁站等等地方,如果把握好因地制宜的规则,老百姓可以收获到很多艺术体验。
上海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且城市格局相当复杂,文化层次的差异也相当巨大,如果能抓住很多地方有故事可讲的特点,来“借题发挥”,那么雕塑的趣味性也将变得更加有底气。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不但要在雕塑本身涵义上下功夫,更需要从公共环境中吸取大量元素,才能保证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懂。纵观上海那些比较有名的公共雕塑,那些过于写实的和过于抽象的都不怎么受欢迎,反而是那些一眼有些不明白,但仔细想想就能想得通的作品让人津津乐道。比如外滩著名的那头“外滩牛”,造型灵气,动感十足,第一次看到的人都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在黄浦江边要摆上这么头大家伙?不过只要看看背后的万国博览建筑群就一下子明白了,铜牛象征着股市能永保“牛市”,这也是外滩金融文化凝练的表达,于是便成为了外滩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单看这头铜牛,你的想象空间可以无限延伸,但是一旦结合了外滩的文化背景,就等于将漫无天际的联想收拢到一个点上,大家不约而同地都会理解这件作品的象征意义,也只有看懂了,才能评价作品是好是坏,最终在心里将其与上海的城市形象结合到了一起。公共雕塑的趣味性也代表了这座城市对自身文化的解读和表达,这比任何言语上的形容更为贴切。
◎ 上海的文化关键词里少不了“移民”两字,不仅是指人口,更是代表了文化的“海纳百川”。不过城市雕塑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还是必不可少的评判标准之一。
最近网上流行的一组“外国令人费解的雕塑”引得很多网友热议,在大家被逗乐一笑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雕塑之所以在中国得不到理解,归根结底还是缺少了文化认同的缘故。在被选出的雕塑中其实不乏在国外大受好评的作品,比如一个大楼边上,一个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无力地靠在墙上,将头埋入其中的雕塑,在西方受到了很大的反响,因为它无声地表现了男性上班族在工作和家庭的重担下的无力感。可是在中国,上班族的生存状态与规矩多多的西方社会又截然不同,于是在很多中国网民看来,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外国人作品了。
雕塑家严友人说过一句话:“雕塑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魂’。只有蕴含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意韵,才能说是有灵魂的雕塑。”说到底,城市雕塑的灵魂并不完全是创造了他的艺术家所赋予的,灵魂的塑造离不开与城市文化相通的精神和思想。既然是为老百姓打造的艺术,就应该以老百姓的接受度和理解与否作为评判好坏的标准,这个标准没有绝对,但却能为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把把关。
◎公共雕塑的好坏关键还是要靠观众来评价,除了艺术家和城市规划者必须为其负责,观众也要学会判断和选择,不能一味盲目地看热闹,更不应该被娱乐化倾向牵着鼻子走。
如今,很多打着“新锐艺术”幌子的雕塑出现在各大城市中,他们似乎也想表现一种调侃的趣味性,但真正给老百姓看到的却仅仅是被娱乐化的“四不像”。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中国山寨版“玛丽莲梦露”就是一个典型,懂行些的人不屑这样大胆而直接地翻版,不明所以的老百姓则以一种猎奇好玩的心态看这个作品,而且这不仅仅将艺术娱乐化、肤浅化,更是艺术创作拿来主义的经典表现。这个雕塑的下场如何?据媒体报导,她已经悲惨地被丢在一处垃圾场等待分解了,而其展出时间仅仅2年左右。这样的结局几乎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玛丽莲梦露是西方性感女神的象征,落户到中国的土地上当然会水土不服。
对于观众而言,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才是公共环境是否美观的监督者,雕塑是否能够表达的城市精神,是否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些都应该逐渐成为老百姓心中衡量公共艺术的一杆秤。虽然,我们作为环境监督者的水平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上海不断涌现出的精彩作品,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后,我们的鉴赏能力自然也会循序渐进地提升。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有趣味的公共艺术,更需要的是有灵魂的城市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