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画历史源远流长
扇子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现有的文献来看,早在尧舜时已有所谓的“箑”,即扇子的雏形,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
早在东汉成帝时团扇就已开始使用了。团扇以其形状团圆如月而得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形制日益增多,后来发展为椭圆形、长圆形、腰形、海棠形、鸡心形等众多样式。宋以前的画扇基本上都是绘于团扇之上,团扇的繁荣之态,直到折扇的出现而被取而代之。
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在两宋时迎来艺术的春天。帝王的爱好和群臣的提倡,使其大行其道,宫廷院体为代表的团扇书画,成为宋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继》中记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一时天下画家名手纷纷投其所好,研习笔墨,经营画扇,蔚然可观。一般文人皆能书而未必能画,宋代文人画家兴起后,至明代,书画共扇渐成风尚,最终诗、书、画、印与扇子融为一体,并流传至今。
扇面书画收藏正当时
古色古香的扇子作为一种纳凉工具,已渐行渐远。但在另一个领域——收藏市场,扇面作为中国书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已经成为目前收藏市场上的一支“潜力股”。
扇画市场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理性的状态,因此投资风险较小,且仍然存在升值空间。按照十年为一收藏周期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扇面收藏热悄然兴起以来,其拍卖市场直至2000年前后都表现得比较稳定,像近现代名家的精品扇面其价格大多在几万元。
而2010年后,扇画成交数据的不断攀升,这无疑成为吸引越来越多买家进入扇画市场的重要诱因。不过,专业的藏家不仅会看重扇面交易价格释放的表现,更看重其变现是否同样顺利。扇面书画作为小品,通常有正反两面,书画兼具,所以扇面书画是既有艺术价值又价格亲民的投资收藏佳品。名家精品扇面虽然价格已经高涨,但仍有较大升值空间,可以说性价比极高。而扇面在换手中,也因其价位不高,艺术家却名气大、艺术价值高等因素缩短交易周期,变现也相对容易。
赏敬华扇艺展精品
此次敬华艺术空间扇画精品展特别展出了吴徵、王个簃、郑午昌、吴青霞、应野平、唐云、汪亚尘等三十余位近当代名家的扇面书画精品,可谓匠心独运,精心构思,从容落笔,他们通过扇面这一材质和表现形式,寄情于作品,将胸中万千意象转化为艺术笔墨,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皆备,书法题款与画面交相辉映,方寸之间写大千世界之精神,细微画面尽抒文人情怀。下面请先跟随笔者一睹为快,品读方寸之间的乐趣。
《松风古殿》是继承“南派”正宗的两位代表画家萧俊贤和吴徵的合画扇。萧俊贤曾用数年时间遍览古画名迹,又得遨游南北名山大川,创造出朴茂古雅、谨严苍厚的独特面貌,人称“萧派”。吴待秋一生凭藉顽强的意志,恒久的艺术追求,获得了绘画上的成就,成为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画家。此成扇在两位画家笔下展现了南派山水激荡的气势,追求水墨在一气呵成中形成的丰满的张力,使其有大写意的视觉冲击力,笔墨恣肆汪洋,自然景致与笔姿互动,水似无情却生情的风貌。
郑午昌画、唐熊书的《一枝春图》扇,为两人共同为友人松庆先生精心所作。郑午昌的花卉师法陈淳、华嵒,并吸收西洋画法,淡墨浅色,风格清新。他的画法随内容而异,变化多端,秀润而含蓄,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纵笔于“有意无间,有法无法”之中,能工能放,细谨时纤毫不爽,粗放处酣畅淋漓,这是他的艺术特色。书宗褚遂良,秀丽俊逸。郑午昌做此作时虽为目疾初愈,但线条、墨色和构图皆为精心设计,以巧赢人,设色清丽雅逸,别有一番意趣。而唐熊所书为明代文人张凤翼的题诗,“过郊区曙色分,乱山元气碧氤氲。白云满案从舒卷,难道不堪持寄君。”得益于其家学渊源,书法苍古,虽无画面,却引人遐想,另有一番清凉境界。
谢之光的《红线盗盒》为袁郊所撰《甘泽谣》中的一篇。写唐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与潞州节度使薛嵩两个藩镇之间的矛盾斗争。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欲吞并潞州节度使薛嵩之地,薛嵩甚为忧虑。薛嵩侍儿红线有剑术,自告奋勇往田承嗣处探听,给予警告。值田承嗣睡卧,红线欲行刺,后改盗田承嗣金盒而返。田承嗣遣兵追之,又为红线所败。红线献盒于薛嵩,薛嵩乃修函附盒还与田承嗣。田承嗣大惊,知薛嵩部有强将,非敌手,乃与薛嵩修好。谢之光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智勇兼备的侠女形像。画中布局疏密有致、离合有序。线条或刚或柔,表现出衣衫的不同质感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设色典雅,笔墨精细,体现出红线女轻盈的体态。画面动静结合,给人以无穷想象。
除了这些作品外,还有王个簃的石榴、应野平的黄山、吴青霞的芦雁、汪亚尘的金鱼、马公愚的书法等扇面精品,在此不一一赘述,还待有兴趣的书画爱好者们亲身前往敬华艺术空间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