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群益职校以培养“身心健康、行为规范、技能过硬”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为己任,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广受好评。作为一校之长,陈金国的“点石成金”作用至关重要。
育人总是第一位的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陈金国校长说:“不管是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育人总是第一位的。”
在群益职校有一项执行了多年的“双值周”活动。陈校长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抓好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创建安全、文明、规范、有序的校园环境,学校提出并实践了以“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德育”,把德育理论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实践”基础的“双值周”德育实践活动,更使学生体会到了责任,学会了精细化管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还学会了律己和律人。全校每个班级在一个学期中参加一周的学校服务管理活动,每个学生参加一周班级的服务管理活动,并且排进教学计划、课表,并在“值周”后一周举行值周主题班会。前者称之为“大值周”,后者则称之为“小值周”。
本学期第六周值周班级的2013级数控高职2班学生邸雪峰,在值周主题班会中说:“在双值周的日子里,大家齐心协力,各劳动岗位分工明确,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能切身体会到要学会尊重别人劳动成果。”每天,在校园的各个卫生角落,值日学生认真而又忙碌的劳动身影,已成为群益职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值周班级也成为校园环境保洁的坚强后盾。同学们在值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意志,提高了自己的服务能力,体验到了劳动赢得的尊重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据学校的调查,在参加“双值周”活动后,学生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于礼貌言语和行为更为注意了,占98%;随手乱扔杂物的学生从32%下降至3%;有随口讲脏话行为的学生下降了30%。学生们对调查表中“做家务的态度”一栏的填写,有三个指标很说明问题:以前不爱做,现在比以前喜欢做的占80%;在家抢着做家务活的达到17%;仍然不爱帮家里干活的只占3%。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
群益职校的校训是“群策群力,精益求精”八个字。而学校的特色,便是“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让每一个群益的学子都能够自信和成功地走入社会。陈校长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群益职校已逐步形成了“校企融合”和“行为德育”的两大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依托闵行区职业教育联盟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成立全国中职校唯一的汽车博览馆,与联盟内的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意向,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育人模式,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一流教师队伍。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等项目与活动,学校形成了厚重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保证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色之二:“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行为德育”特色得到彰显。2010年,“行为德育”实践型德育模式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如今,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成绩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上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五年来开展社会培训达五万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93%。
而为了使“特色”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陈金国从提升师资质量入手,力争以一流师资带教出一流学生。同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方闻、于珏两位老师,对校本培训感触良多。他们先后参加过学校派送的同济大学培训班;最近建在群益职校里的中国与芬兰职业教育卓越中心,也成为全校老师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有效途径。
学生没有优劣之分
2011年,群益职校成功迈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仅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三年间,该校的学生就在市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上73次获奖,而每年的全国竞赛和市级竞赛金牌更是一抓一把。其中,3名2012级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各获1枚金牌。阿依仙古丽同学获得服装工艺项目金牌,成为第一位获得该赛事金牌的维吾尔族选手;何玲同学获得服装设计项目金牌,成为第一位获得该赛事金牌的东乡族选手;来自喀什农三师兵团的朱花蕤同学获得服装工艺项目金牌。这是全国内职班学生首次问鼎职业技能大赛,标志着上海职业教育在服务新疆民族教育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陈金国校长是个爱琢磨的人,既琢磨办学,更爱琢磨学生。办学的成功与学校坚持的“文化立校、品位发展”密不可分。服装专业高一学生杜青青和王美玲说,学校不仅老师的专业水准让人信服,而且,校园文化也让大家处处感到学习的动力与魅力。在课余,她俩还结合专业学习制作了不少布艺小作品,不仅家人喜欢,他们还打算挂到网店里呢。
而在鲍嘉形与聂雪梅两位学前教育专业的高三学生看来,学校崇尚一种学生“不分优劣”的文化,相信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的确,陈金国校长要求学校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进行“四维定位”,进而实施有效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不同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培养。以服装专业为例,量“生”之前,学校提供“量”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较好,专业兴趣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专门化、针对性地精细培养,以充分挖掘他们的专业潜力;对于专业基础一般但性格外向、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朝服装营销方向发展;对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配饰课程来调整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智力援疆共同圆梦
2011年,群益职校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承办内地新疆中职班。这对学校是个考验,对陈金国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因为,他对招收新疆孩子的跨地域民族教育,还从没接触过。不过,这点困难一点也难不倒他这位上海的“老职教人”了。迄今为止,学校共招收了510名新疆籍学生,涉及维吾尔、东乡、哈萨克等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到48%,且大多来自南疆农牧民家庭。陈校长说:“如何履行好这一‘智力援疆’的光荣使命,并根据内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一位内职班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为此,陈校长常常以校为家,他的身影几乎天天出现在新疆孩子的班级、寝室和食堂里,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对学生的承诺:“新疆一个家、上海一个家,上海的老师就是你们的异乡父母。”他特意从喀什定制馕坑每周为学生做馕,为患病的学生打通绿色治疗通道。每逢节假日,他总是与内职班的师生们共同度过,连续几年的春节他都没有陪家人吃过团圆饭。在所有内职班学生的眼里,他是一位真正的“亦师亦父”的好校长。
为提高内职班学生的专业技能,陈金国亲赴企业聘请行业权威、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专家、学者来校为内职班学生授课或开展专业讲座。为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他提前半年带队赴新疆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开辟内职班实习、就业基地。因为,他深知内职班的就业出路将直接影响内职班的办学质量,关系到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新疆当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目前,汽修专业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新疆广汇汽车服务股份公司、房地产专业与上海中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均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服装专业也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实现了人才“订单式”委托培养,也为新疆孩子实现“就业梦”和“成才梦”创造了良好平台。
【记者手记】
功夫在诗外
学校是教育单位,更是文化单位,但并非每所学校都具备足够的“文化”。道理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采访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与陈金国校长交谈,会被学校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学校遵循的“群策群力、精益求精”校训,或许更多地是在追求文化之精、品位之精。
比如,学校借助“传统文化进校园”和“工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及原有文化传统,并建立汽车文化博物馆、少数民族服装陈列室等校园文化博览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有群益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以校园网为支撑平台,打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数字信息化校园。比如,开展“阳光体育”“群益大舞台”“技能大赛”等各项文体活动。营造了全民健身运动、博览群书、突出技能的校园氛围。还比如,学校初步形成了集书画、养鱼、六艺文化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景观,以法家、儒家、墨家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籍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一所以培养技术蓝领为主的学校,却自觉地将文化品位放在重中之重。是赞叹陈校长的智慧也好,是钦佩学校的眼光也罢,说白了,这样的“功夫在诗外”,目的是在塑造人,在于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