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全国闻名的教书育人楷模、语文特级教师,今年已经85岁,但在接受采访时,她思路清爽,反应迅速,逻辑清晰。
字词有温度 文章有冷暖
对于“纸媒消亡论”,于漪老师一针见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纸媒,文化就完了。”她坚信纸媒有存在和发扬的必要,也强调内容生产者的重要性。她说,字词都是有温度的,文章都是有冷暖的,这其中奥妙无穷。亲自写下来的东西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年轻人更要坚持。“人的成长是需要养料的,而汲取和消化养料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纸质媒体,这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她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要让公众“入耳入脑入心”,这个过程如果全部用新媒体取代,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键读和写 慎用测量学
这位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老教师,在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时,她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好的口语交际,是一种交换思想的过程。从学生将来的成长角度说,语言表达的质量很可能会影响学习和未来工作的质量。”
另外,于漪老师对于目前有些地方用“测量学”的方式对待人文学科的做法表示“不满”。她觉得一张试卷的分数无法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果“育分”而不“育人”,对于分数完全顶礼膜拜,那是悲哀之事;这种“量化之测量”对于一位优秀教师特别是有理想的中青年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悲哀。人类社会不是什么都可以“量化”的,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思想情感的。现代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标准化。
潜心育教师 桃李满天下
退休之后的于漪老师,一直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她全程参与了上海语文学科教师的几轮培训工作。在探索中她感到,传统文化教育“文本中开掘、过程中点拨、情感上激励、思想上启迪”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德育与智育的双重滋养。
她一直非常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也一直在为搭建优秀青年教师施展才华舞台之事鼓与呼。“我一直和中青年教师说,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时刻要树立人的观念。这样的教育,路子就对了。”
愿做总顾问 发挥光与热
采访中,于漪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报开展的“上海市青少年人才‘蓄水池计划’”,并希望大家更好地打开思路,在“人才蓄水池计划”中,大力增加学生人才的体育、艺术等优质项目,以期培养更全面发展的学生人才;于漪老师也希望让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群体一起加入“人才蓄水池计划”之中,并对优秀青年教师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此外,对于本报即将正式开展的“新民小作家”等系列培养活动,于漪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民晚报品牌活动”,她希望学生能广泛阅读,多说多听,善于下笔。“开展‘新民小作家’等培养活动,学生要享受这个培养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将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至于将来是否能成为‘大作家’,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最后,于漪老师欣然接受了本报“新民教育总顾问”的邀请,接下来会陆续为我们的新民教育系列活动及校园通讯版块等出谋划策。敬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
本文撰稿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