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美国领事馆盗窃案
周博士感到蹊跷,这显然不合常规。他将检测的结果和疑惑反馈到专案组,专案组负责人马上打来电话追问周博士:“是谁做的鉴定,是否搞错了?”周博士告知是一位年轻的同志。负责人提议说:“找一个老练的,最好是你亲自做检测。”周博士和几位有经验的同仁反复检测,最后结论一致。
专案组开始重视起来,因为科学是不会作假的。法医对嫌疑人交代的作案工具与死者的头部伤口做了比对,也感到不符,另外从监控录像看,嫌疑人离开现场的身影与被害人死亡的时间也差距甚大。
重新提审嫌疑人周某,他说这天晚上没事干,就出来找外快,发现草地上有个尸体后,拿走了他身上的手机,又顺手牵羊地推走了助动车。问他为什么交代人是自己杀的,他一脸无奈地说,我怎么交代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警察说坦白从宽,我就瞎编争取从宽处理。
经过深入排摸,发现死者的妻子罗顺花与一名男子有染。此男子系闵行一家酒店的厨师,叫赵新付,在其家中找到一条蓝色裤子和一双皮鞋,经DNA比对,赵厨师皮鞋上的血迹与被害人李龙祥的血迹吻合,抓来后一审,赵厨师吓得赶紧交代是死者的妻子逼他除掉丈夫,以达到两人结婚的目的。案件终于完美侦破,但回味起来侦查员都惊叹,人命关天,好险。
刑警这个神秘的职业需要勇猛和智慧,也离不开细心,更离不开执著。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理化室的女刑警丁敏菊,以其柔情似水的女性特点,在英雄辈出的刑警舞台上与阳刚铁汉优势互补,将破案的活儿演绎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丁敏菊是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那时大学生非常吃香,各部门都争抢大学生。1982年秋天,丁敏菊从科技大学毕业后,与十多个大学生一起被分配到刑事侦查处。刑侦处像宝贝一般将这些“小知识分子”分到科技含量高的技术科。丁敏菊凭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毅力,从零开始钻研,虚心好学,执著攻坚,终于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涩学子,成长为一名学有专长、事业有成的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并且成为理化室主任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她带领她的团队先后协助破获了爆炸、纵火和凶杀,以及盗窃等各类重大刑事案件。
丁敏菊到刑事侦查处技术科革新组报到后,跟着老刑警搞些报警器、电气小设备之类的活儿。那时,革新组主要是帮助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处装报警器简单的活儿。两年后她又被分配到了电镜室,从事扫描电镜配置能谱仪物证检验,这是一项高科技工作。电镜具有景深大、图像清晰、高倍率的特点,它能把受检微粒放大到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借助电镜详尽地洞察物质的微观世界,并能进行微区的无机元素分析,在侦查破案和司法物证检验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微观世界与大千世界一样,千差万别,且千变万化。丁敏菊印象最深的,也最为成功的是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那起美国领事馆盗窃案。
1987年初冬,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先生到上海公安机关报案,称有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多次翻墙到美领馆盗窃。第一次是1986年12月22日,那天晚上子夜时分,有个神秘的男子打着手电来到二楼总领事先生夫妇睡觉的房间,先推醒总领事先生的夫人,她迷迷糊糊睁开惺忪的双眼,惊讶地发现有个男子兀立眼前,吓得她赶紧推醒丈夫。总领事先生边穿衣服,边用娴熟的汉语温和地问:“你从哪里来?”来者自我介绍:“我是从南京来的大学生。”于是两人开始围绕着中国的话题交谈,随着话题的深入,总领事感到对方的知识和素养不像大学生,总领事客气地与他握手道别。
总领事像送走来访者一样,也没报警,更没当回事。然而,他没有想到,时隔一个月,来者第二次光临美领馆,接着又是第三次、第四次。先后肆无忌惮地卷走了美领馆内的美元、港币、人民币、兑换券、金银首饰和37盒录像带,以及眼镜、香烟等价值人民币4万元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