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新闻面对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今如何面对网络语言?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郝铭鉴 语言学家、《咬文嚼字》名誉主编

  罗 西  作家

  王晓云 东昌东校党支部书记、中学语文老师

  王悦薇 小学语文老师、“我们1班”微博博主

  主持人的话

  “喜大普奔”、“人艰不拆”……这些网络热词已从互联网热到了电视媒体,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对于使用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词语等情况发出禁令。对此,有人叫好,也有人认为不必一刀切。

  A

  语言发展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引导规范

  主持人: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强调了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用语的规范使用,对此,您怎么看?

  郝铭鉴:语言发展要鼓励创新,但同时,语言的使用需要引导规范。就像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发挥语言的创造性,创造新鲜的语言形式,而编辑在审稿时要考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总局的这个《通知》,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大环境来看,我们当下的语言生活非常活跃,网络语言尤其活跃。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语言材料、表达手段。有些网络语言表达力是很强的,比如“雷”,雷本是名词,但经过网民的创造,现在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宅”同样如此,由一个名词变成动词、形容词,宅男宅女,真是一字尽得风流,传神之极。这些对于丰富语言表达手段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中的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垃圾”和“泡沫”也很多,总局发出的《通知》,是要求大众媒体在语言的使用上加强过滤意识。

  主持人:一些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成为今年的网络热词,比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于这些网络新词,您如何评价?

  郝铭鉴:对于生造成语要慎用或者不用。比如“喜大普奔”这个词,是网络上表达情绪的语言,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广泛传播就不合适。这个词是硬凑的,不讲逻辑,把几个元素胡乱拼到一起。中国的成语中有一个“鳏寡孤独”,鳏是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是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是指年幼丧父的孩子;独是指年老无子女的老人。这四种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这个成语将四类有共同特点的人放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有很清晰的逻辑关系。但“喜大普奔”则毫无逻辑性,它是把四个成语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生硬地拼凑起来的。喜闻乐见是一种审美评价,指一种艺术形式得到大众的欢迎。大快人心则是坏人得到惩罚,人们长期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这两个成语所表达的情绪不在同一个层面,硬凑到一起,缺乏逻辑,缺乏语言的智慧。我们的汉语是有高度,有精度,有美感的语言。这类生搬硬凑的语言如果不加以限制,任其在大众媒体上泛滥,会降低语言系统的权威性和语言的美感。

  主持人:在对新产生的词汇的过滤时,还有哪些参考指标?

  郝铭鉴:在道德层面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形式上,不能违背汉语结构的规律。对于一些成语广告,需要谨慎对待,不可一刀切。一些广告语使用谐音等修辞手法,体现出语言的智慧,如将成语刻不容缓利用谐音,变成“咳不容缓”,其乐无穷,变成“骑乐无穷”,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宜轻易否定;但“陈渔落宴”“咏远有李”之类,则是不知所云的胡拼乱凑,理应旗帜鲜明地加以拒绝。总之,改造成语形式不是关键,要看改造得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智慧。

  B

  网络语言在正规语言环境中损伤整体语境

  主持人:在学校里,有没有碰到过学生使用网络语的情况?

  王晓云:最近刚好发生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中午,我看到校长和校长助理在学生竞选大队委员的海报前,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我走过去,他们叫住了我。问我“这个造”什么意思。我说是“知道”的意思。校长助理哈哈大笑,指着校长说:“他原来还不相信,这样相信了吧?”校长也笑了,摇着头说:“这个,这个……这是哪跟哪呀!”我给他解释说,应该是某天有人打字特别快,原本要打“知道”,一不小心打成了“造”,结果小伙伴们都认为好,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了广为使用的网络用语了。校长苦笑着摇着头走了。这个网络语“造”的意思,我最初是从朋友那里知晓的,她和外甥女网络聊天时,外甥女回了她一个字“造”,她当时觉得很奇怪,外甥女就怪她孤陋寡闻。朋友说给我听后,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可以说,网络语言像一张网,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最早接触到的一个需要思考一下的网络用语是“酱紫”,后来铺天盖地都是“菜花”、“油菜”、“神马”、“童鞋”,其实,在非正规的场合,这些词还是非常生动的。不过,有些我就不太喜欢了,比如“滚犊子”。另外,男神、女神之类的,用在调侃时还不错,进入正规语言环境,就会损伤整体语境。

  主持人:当你的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你会怎么处理?你如何与学生聊关于网络语言的话题?

  王晓云: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不太支持使用网络语言,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会让文章显得不够庄重,除非是需要娱乐、搞笑、主题活动为主的,适当用到网络语言,是和当下时代的一种接轨。但是,在纯粹的语言环境中,还是要尊重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作为语文老师,我有意识地不用网络用语,我知道,课堂上我一用网络用语,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和鼓励,母语学习的确需要纯净。

  我女儿也会说一些网络语,小朋友之间的使用频率不小。我会引导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写在文章里,该用哪个词更合适呢?通过这种方式给她一点意识:可以说着玩玩,但是写作文的时候,这些网络用语是不能用的。对小孩子来说,网络语言是生动有趣好玩的,他们未必都理解,就是觉得好玩,赶时髦,所以不用生硬地批评,可以通过引导、比较,让他们自己发现哪种语言更适合,玩闹过后,自然也就恢复正常了。现在,“酱紫”、“油菜”、“菜花”出现的频率,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可见,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新鲜劲过后,会逐步过滤,恢复到原本的正常状态中。

  C

  大众媒体应体现语言纯洁性

  主持人:总局发《通知》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对此你怎么看?

  王晓云:我不认为网络语言是洪水猛兽,要绝对禁止,一种语言的产生,一定是有其需要和背景的,也是反映了一定的文化需求,当然,如果恶俗了,那是要严禁的,有些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在民间俚语中存在,作为一种时代特征也很有意思。不过,在写作中,应该严格强调汉语言的纯净,我也不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滥用英文。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也应该体现语言的纯洁性,这应该是国家语言、文化整体建设的一个规范。

  而广告中如果使用网络用语,那对大众而言,就是一种非常明确与直接的暗示:语言可以这样用。对于纯净汉语言环境,的确是相悖的。

  对于有些变换成语的广告语,我不太赞同,对孩子来说,第一印象是最重要也最深刻的,有时候,错误的信息进入记忆,正确的反而无法记住。如果说,网络语言主要是年轻时尚的群体在使用,那么相比之下,广告面对的则是所有群体,应该自觉维护语言的纯洁性,让老人家看得懂,让小朋友不受误导。

  D 

  网络流行语表达这个时代的情绪

  主持人:有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泛滥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母语的学习,作为作家,同时也是媒体人,罗西对此怎么看?

  罗西:我的孩子平时会用到网络语,我也会用到。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更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词生动接地气。从马车到汽车,人类社会使用的工具在不断地更新,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态度、情绪、价值观,不同年代的人,会发明出从属于他们的新词汇,以便更准确地表达特定年代下的特定情绪、观点,网络语言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表达自己的方式。这些语言通常在网络社交中被使用得比较多,在工作、家庭生活中就用得比较少。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发明出来的新鲜词语中,一些好的内容会被留下来,一直被大家使用下去,一些不好的内容流行了一阵子会被淘汰,可见,语言的这种更新发展也遵循自然规律,所以,不必要太过担心。母语是大海,谁也撼动不了,流行的网络语言相比之下只是一两滴水滴而已。

  E

  没有生命力的语言会在时间中自然淘汰

  主持人:王悦薇的微博有四十多万的粉丝,不过,在你的微博里几乎看不到流行的网络语?

  王悦薇:我个人写东西不喜欢使用网络语言,也不建议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比如很多学生在网络聊天的时候会用到的“神马”——其实就是“什么”,这种发嗲式的发音,生活中同伴之间用没关系,但在作文中,应该是正统规范的表达。

  主持人:这些流行的网络用语会影响到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吗?

  王悦薇:学生们在写作文时的表达,和他们自己在QQ空间里的表达完全是两套语言体系。写作文的时候用的是老师要求的规范的表达,而在QQ空间里则完全不同,他们会用网络流行的“火星文”。我认为“火星文”没有审美乐趣,但是,我不会禁止。我希望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到这个世界不是一刀切的。这些流行语在网上很火,在社会上流行,学校里肯定会有所反映,老师要做的是把好的东西介绍给学生。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会随着时间推移被自然淘汰。

  有一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流行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没有那么让人担心。我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园丁和导游》,在网上被热传,他在文章中把老师比喻为导游,并提出导游和园丁的区别是:园丁用锋利的剪刀修剪掉不听话的枝叶,让我们成了只会听话生长的植物。导游,带着我们到处去旅游。你发现了草,我发现了花,他发现了鸟,每个人发现的东西各不相同。这个文章完全没有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这个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是“反网络语”的文章。

  结束语

  在网络即是生活的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使它为活跃的文化生活服务,并经过健康合理的筛选,充实汉语言文字,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演出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当今如何面对网络语言?
新民晚报新闻面对面A07当今如何面对网络语言? 2014-12-21 2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