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上海生活了七十多年,一开始中学有些同学是浦东人,还听到勿少上海闲话。后来孤岛时期,江浙一带较富裕个人都涌进租界,辣大学里听到个是南腔北调,十分复杂。全国解放后,普通话广泛流行,十分难得听到比较地道个上海闲话。
最近两年来,各地重视方言,《新民晚报》创办了《上海闲话》专版,我认为是十分及时个英明决策。读了许多文章,获得了勿少过去勿知道个常识和事物。
但是,随着问题个逐渐深入,困惑也随之增多。例如一个“大”字,根据用法或习惯个勿同,居然读法就勿一样,尤其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个“大英大马路”,两个“大”字前后读音勿同,搿个是很值得研究个。
我发现凡是属于专门名词,读法基本上是普通话个同音,读dha。例如大连市、山西大同、大渡河等;还有商店个名称,如协大祥、宝大祥、大世界、大光明、老大房等;有个名字,如张大千、陈大悲、钱大钧等;商品(包括报纸)名称,如大麦茶、大饼,如《大公报》、解放前个《大美报》《大英夜报》等。
还有个辣两可之间,如大小老婆、大伏天、大米、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等,谚语“若要好,大做小”,诸如此类,普通话读音或上海闲话读音都有。
对于高官、名人,有两种讲法,称大人物,基本上是普通话读音,称“大好佬”,语词、读音全是上海闲话了。
褚半农著《莘庄方言》,对上海闲话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还有些问题可以商榷,难作定论。
伊对“大马路”个解释认为“指路宽行人多”。又说:“从大马路向南排列,比二马路、三马路显大,故称之。”究竟以何者为主呢?辣老上海人印象中,南京路确是上海最早个上规格个相当标准个“马路”,当时还通行马车、又造了跑马厅,因此被称为“大英大马路”。上海人当时称英国为大英帝国,是被迫而尊称,用了普通话。而“大马路”就用上海闲话个“大”字读音了。
还有“大菜”,《莘庄方言》有所遗漏,大菜固然与小菜有别,勿是小碟,勿是冷盆,而是红烧清炖个鸡鸭鱼肉。但是搿仅是一解。上海闲语个“大菜”,主要是西菜,当初闭关自守,轻视西方人,称西菜为番菜,后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尊称为大菜,主要指英、法式个。俄国(包括苏联时代)式个则称“罗宋大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