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时,我还是个3岁小孩。当时那副“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的对联轰动全国,广为传诵。所以,家人把它也当作了我的蒙学教材。那时的我虽能背诵,却完全是一知半解。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对此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看此联,似乎没什么新奇,只不过是国名、地名相对。但若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由于作者很巧妙地用了“捷克”、“重庆”和“成都”等词,以12个字高度概括了“抗战胜利、还都南京”的这段历史。
在这里,“捷克”除作为国名外,更应看作是一偏正词组,意为迅速克敌制胜。“重庆”和“成都”,除了作为地名,亦应看作词组。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曾将国都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因此就有了“重新庆贺南京再成首都”之说法。
如今,我已记不起此联的作者是谁,但其内容却铭记在心。而且,从此使我喜欢上收集对联,遇联即记,并分门别类汇总,其中,也有与抗战题材有关的对联。
在抗战时期,“对联”以独特的文艺形式揭露日寇暴行、号召全民抗战、激励杀敌斗志、悼念抗日英烈、口诛笔伐卖国、嘲讽威慑汉奸,如:
在1937年12月1日,日寇进攻南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南京保卫战中付出了鲜血与生命,请看当时有人为纪念南京保卫战中空军阵亡将士撰写的一副对联:
大中华长在,迄今采石矶边,寒潮呜咽;飞将军不死,终古栖霞山上,壮志凌云。
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他们无恶不作、惨绝人寰,共杀害30多万中国同胞。故有人撰联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万同胞饮恨去;妇女遭淫,民房被焚,不尽江水挟泪来。
郭沫若先生在1938年为湖北玉泉寺题联:
大千世界尽被鬼子踏碎;不二法门惟有抗战到底。
1939年7月7日,毛主席曾撰写这样一副对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
1938年3月,在延安军民召开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毛主席撰联云: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中山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用通俗易懂的话,阐明了国共合作的民族基础和抗日必胜的政治原因。
再看,在1940年3月,大汉奸汪精卫准备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任主席。他授意手下的大小汉奸要撰写贺联、贺词。时任南京伪警察厅厅长为讨主子欢心,特意赶到南京的灵谷寺,强迫高僧灵谷老人写一副“颂扬”汪精卫的对联。灵谷老人略作考虑后,写下“贺联”。联曰:
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妙!这位高僧利用谐音,明颂暗骂、明褒暗贬:汪精卫有的是“该死”之德、“汉奸”之才!……
据说,在1941年春节期间的桂林街头,出现过一副不寻常的春联:
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原是杜甫描写战乱之名诗句,现撰联者把“花”、“鸟”二字隐去,其用意在于,当年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尚有花、鸟可见,而在日寇的狂轰滥炸后,花鸟们或葬身火海,或了无踪迹。寥寥数语,却字字血、声声泪,控诉日寇罪行。
那时候,唤起民众的对联,比比皆是,如:敌军若来,男女老少皆为战;鬼子敢犯,锄头扁担是刀枪。
深明大义的母亲送儿去抗战:好儿去当兵,保卫祖国上前线;爱子休念母,正缝棉衣做后援。
钟表店里,出现过这样的抗日对联:月月年年,誓雪中华奇耻;时时刻刻,不忘民族深仇。
理发店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面目?国仇未灭,负此头颅。
在公共浴室里,也出现过如下对联:不逐倭奴,终身含垢;未雪国耻,满面蒙污。
连饭店里也贴着:复仇雪恨每饭不忘;杀贼驱倭投箸而起。
打铁铺里,贴着这样的联句:既铸宝刀多杀敌;又锤利铲尽锄奸。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在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
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
这就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受到历史的惩罚和嘲弄,日寇无条件投降了,真是:
八年烽火起卢沟;
一纸降书落芷江。
在湖南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里,珍藏着“日本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它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见证!当时有人撰写这样一副对联:
本日果真降日本;皇天竟不佑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