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谈到农村孩子时,都会突出他们的“留守儿童”身份。在很多媒体报道中,农村儿童的形象都有一些负面,甚至在一部分人眼里,“留守儿童”几乎已等同于“问题儿童”。这种倾向让我深感忧虑,有意无意地把那些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当作“问题人群”,并不利于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坦率地说,有“问题意识”不是坏事,正是因为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的留守问题才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我担心的是,一旦“留守儿童”被当作“问题儿童”的近义词,有些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村孩子,或避之不及,或做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事实上,媒体报道的一些与农村孩子有关的“负面”新闻,都有非常具体的原因,应该就事论事地对个案进行分析,而不是将所有农村孩子视为一个群体。
我接触到的很多孩子,都不乐意别人说他们是“留守儿童”。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听到别人说我是‘留守儿童’,心里就觉得好像爸妈不要自己了一样,特别难受。”如果媒体不断强化“留守儿童”这一身份标签,会让那些暂时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被“隔离”出来。
我知道,即使不用“留守儿童”这个标签,农村学生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客观存在。但是,撕掉这个标签,至少能让那些农村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平等。
(马长军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