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自行车保卫战
左妍
  左妍

  前两天出门办急事,扬招出租车不停,用软件无人接单。我从家里推出一辆自行车,刚上路,心里就忐忑不安。马路上没有非机动车道,尽管两侧人行道很宽,也划了各种线,但靠内一侧被商铺占据,靠外一侧停满机动车。自行车究竟该往哪里骑呢?

  我的一个同事,家离报社只有几公里,周边马路环境优美,在这沉静的秋日,骑车一定是非常舒服的体验,可惜他研究了许久,都没找到连贯的“允许骑车的线路”,只能作罢。

  我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职工都骑自行车上下班。有的大厂职工好几万,光厂里的自行车棚就有十多个。每天上下班时近万辆自行车进进出出,非常壮观。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1972年纪录片《中国》里也有一个经典片段: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掠过天安门广场,清脆的车铃声悠长回荡……

  但这种场面已不复存在了。公交系统快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马路越来越宽,自行车道却越来越窄。自行车不仅要为机动车让路,还要忍受尖锐的喇叭声和司机的训斥。我时常接到读者来电,或抱怨或投诉:“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划上了停车位,就留几十厘米给你骑车。”“好端端的自行车道,不是停了车就是摆了摊。” 

  看来,并不是现在的人不骑自行车了,而是我们的城市没有为自行车留下足够空间。挤车累,开车堵,打车难,自行车没路骑,这就是我国不少城市面临的尴尬。而一些发达国家,对自行车的友好程度却超过我们。有报道称,哥本哈根三分之一的人骑车上下班,政府从现有的机动车道中辟一根作为自行车道;荷兰全境有40000公里自行车道,是高速公路长度的近10倍。

  骑车,对个人和城市都有很多好处,它把人们从住宅、汽车、办公室这些“盒子”般的密闭空间中解放出来,去感受世界。我们提倡低碳生活,但这必须有实际的基础设施支持。真希望城市规划能为自行车留下一席之地,让自行车能够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也会随之改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一
   第02版:封二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文具国标为何遭遇“执行难”?
人类
关爱留守儿童应该“去标签化”
自行车保卫战
“蛇吞象”
从胡大一救人说起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自行车保卫战 2015-11-03 2 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