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老友贺友直共事(下)
汪观清 魏松岩
■ 南北连环画友相叙上海,左起汪观清、贺友直、杨逸麟、沈尧伊
■ 汪观清旅居美国、加拿大期间,春节时贺友直寄去的手绘贺卡
  汪观清/口述 

  魏松岩/撰稿

  默记能力来自扎实的积累。如今的画家在搜集素材方面,很少像他这样踏实恭谨,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与认真。他有个素材本,比大多数人的体积小,随身携带。里面零零碎碎,五花八门。有服装,道具,人物表情,事物细节……这种素材本类似定制的工具书,我们几乎都有,创作时偶尔翻看一下。当年,我创作古罗马时代题材的《斯巴达克斯》,能把握好异域文化,全赖事先积累的素材本。但友直的素材本,画好后很少动用。凡是画过的,他基本都能牢记在脑子里,不必再翻看。同一创作室,有对兄弟,简直就是友直的反面。画画时铺天盖地,桌上堆满道具和样本,画一件找一个样子。当然,这对兄弟比较极端,但我们多少也要参看一下,桌面上也有些绘画工具。唯有他,桌上永远只有脚本、画纸、笔、橡皮、尺子。他的功课在画之前早就准备充分。别人是追踪资料,他是统治资料,由自己来做主。

  亲历生活,凡事用心

  现在的画家基本没有这样的素材本了,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做准备工作,他们更相信照片,创作评价追求“画得像”,难免落入窠臼,缺少灵气和个性。50年代,我和友直也买有照相机,都花费数百元,价格不菲,算是那个时代高端摩登的用品。不是连环画家,一般人买不起。但我们几乎不用,我们更相信素描和写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我们这批连环画家,在连环画的盛时,组织过“七叶社”。随着时光的推移,连环画成为一种追忆和纪念,“七叶社”的七叶也只剩下了三叶。如今,故人西辞,老友驾鹤而去。作为连环画一个生命周期的亲历者,连坛最后的坚守老将,友直的艺术经历留给中国美术界的启示,仍具时代价值,那就是他的艺术实践。解放初,组织上让友直画舞女,他画不出;画大世界,他也画不出。因为他没见过,那不是他的生活经历。他非常重视生活体验和下乡采风,为了创作,必要目见耳闻。为创作《李双双》,他去山西写生,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回来后,总结写生经历,他的表达与众不同。他说,农村的生活,一天从早上“吱”一声拉开门栓开始,一天的劳动结束在晚上“噗”一声吹熄油灯声中。他观察得多深入,提炼得多形象,传递得多生动。这一点值得当今的画家们体会和借鉴。亲历生活、凡事用心,是老艺术家贺友直留下的宝贵经验。

  我手上有一本《贺友直画太行小品》,看到的人都觉得稀罕,他是连环画家,连环画属中国人物画的一种,没人知道他还有一本留世的山水作品。和别人的山水小品不同,友直画的山水里总有人的活动,栩栩如生。这样活脱的生产生活画面,就是他现实的写生见闻。

  违背准则,果断拒绝

  友直晚年,连环画日薄西山,暮色沉沉,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每次画好几张,就趁着散步的同时送过去,从巨鹿路走到常熟路。主编韩伍接待他,总是很愧疚,说:“老法师,我这里稿酬最高八十元,委屈您了。”他总豁达地笑笑,幽默地回答:“够打老酒了!”在这个越来越摩登的都市里,友直可能是老酒最大牌的忠实拥趸。他喝老酒,一日三餐,几乎是每日生活的必须程序,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早年,我也劝他少喝点,他的回答非常坚定:“不喝老酒,活着没意思。”

  我和友直相识半个世纪,我最服帖他。我说他是金刚钻,迟早要发光。果然,他九十岁获得“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友直执着于艺术,违背艺术准则和艺术规则的事情他拒绝得果断。在连环画收入江河日下的时候,人家请他在四尺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一万元一个字。他不写。他说:“我画连环画的,从来都是写小字,写大字不是我擅长,我不出这个洋相,这个钱不赚。”另有一次,一位部队首长知道友直爱喝酒,让秘书送来十瓶茅台。友直很坚决地让秘书带回去。他说:“我不喝白酒,你把酒拿走,我不喜欢和你们领导打交道。”转头,对我说:“这买酒的钱又不是他自己工资出的,还不是公家的,我不受他的不义之财。”

  如今,友直的身价非比寻常。西泠印社拍卖的一张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封面,以五十七万元的价格成交。回首来时路,幼年丧母的他来到上海,当过学徒,失过业,挨过饿。从草根到艺术大师,友直的人生可算“硬地开花”。硬地开花,根要扎得坚实,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劲头。在艺术领域,人的天赋和兴趣各有不同,如果要给晚辈传道,在众多的词汇里,我选择“踏实”和“执着”,这是包括友直在内,我们这一代画家的实践和感悟。

  艺术和艺德是画家的两只眼睛。缺少其一,看到的世界都有失偏颇。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中的一些人,有的遇到挫折,从此一蹶不振;有的功利地追求结果,缺乏艺术操守;有的年轻时有成就,老了倚老卖老……这些,友直都不是,他的一生就像他自己说的“永未毕业”,哪怕获得终身成就奖,艺术生活还是一种“在路上”的姿态。他是一座宝库,吸收西洋,立足传统,每年都有精品问世,最后一天仍摆放在案头的未完稿件即是明证。他的一生有天赋、有才华、有勤奋,执着坚守,闪亮着蓬勃的生命之光!

  摘自《世纪》2016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3天
   第A20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3天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与老友贺友直共事(下)
细说孙中山家族
七九届高中生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3与老友贺友直共事(下) 2016-08-02 2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