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母亲杨氏
孙达成的长子孙眉赴檀香山谋生后,每月把为数不多的工资汇寄老家,使孙家的生活有所改善。后来孙眉发家,衣锦还乡,孙达成最后的岁月,衣食无忧,安心养老,算是享了清福。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最受益的还是家中幼子孙中山,使他有条件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他深厚的国学根底就受之于家乡的启蒙教育。胡伯洲先生在《孙中山与他的启蒙老师程君海》一文中说:“孙中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革命家。从就读乡村私塾开始的十多年学校生活中,曾受过多位德高学广老师的指导和影响。南蓢的程君海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孙中山的母亲杨氏,在孙中山的各种传记中较他的父亲有更多的记述。杨氏温雅端庄,眉清目秀,缠着一双小脚,她为人大义善良也是远近闻名的。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感慨地说:“祖父长得极像他的母亲,人们都这样说:相貌像母亲,性情像父亲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大的造化。”在孙中山的曾侄孙孙必达先生眼里,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才是孙家的主心骨,她个性坚强、勤劳、正直,讲道理,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女性。起初孙家人少,又没钱,经常受人歧视、欺负。有一次,邻居家一只鸡不见了,这家人就跑到孙中山家吵闹,硬说鸡是孙达成偷的。杨太夫人深知丈夫绝不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不顾当时女人的地位卑微,为了孙家的名誉,面对来势汹汹的责问人,左手提着一只鸡,右手紧握一把菜刀,对天发誓道:“如果我的丈夫偷了鸡,就像这只鸡立时宰割!”邻居被弄得狼狈不堪,自知理亏,悻悻离去。孙必达先生一再说,孙眉和孙中山兄弟都继承了他们母亲的个性,可以说是他们母亲性格的翻版。杨太夫人对孙氏家族的贡献非常大,但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孙中山,往往忽视了家庭环境(特别是他母亲杨太夫人)对孙中山成长的影响。
孙中山父母一共生有六个儿女,长女孙金星、次子孙典幼时夭折了。在孙中山的兄弟姐妹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孙中山大哥孙眉和姐姐孙妙茜,而对他英年早逝的妹妹孙秋绮却了解不多。十多年前笔者读到了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林华煊先生写的《孙中山与孙秋绮夫妇》一文,该文是就笔者所见,仅有的较全面介绍孙秋绮以及她丈夫林喜智与孙中山关系的文章。
据林华煊先生的文章披露,孙秋绮生于 1871年,比孙中山小五岁,嫁香山县南蓢西江里村旅美华侨林喜智。林喜智出生于1867年,家境清寒,少年时就萌生了出洋谋生的念头,因得到在美国旧金山做工的堂舅舅的帮助,愿意收留他,1882年,年仅16岁的他便带着几件破旧衣服告别故土前往旧金山。他起初替人做苦工,由于他生性勤劳节俭,逐渐积累点钱,于是学做小本生意,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生意总算顺境。1889年,他思亲心切,回到故乡,与孙秋绮喜结良缘。孙秋绮结婚后很快怀孕,可没等女儿林耀梅出生,丈夫又远渡重洋谋生去了(孙秋绮孙女林莲芳认为她爷爷是在女儿出生后才赴美的)。
孙中山喜欢妹妹孙秋绮,体现在对妹夫林喜智也特别关心、照顾,两人通信频繁,关系密切。由于受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林喜智经常捐钱支持革命。据说孙中山前后写给林喜智的信有三十多封,可惜这些存放在老家房子里的珍贵书信,由于主人漂泊在外,房子委托他人照管,不知何时遗失了。所幸林喜智的侄孙林瑞伟保存着一封孙中山在檀香山写给妹夫的信。孙中山在信(据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原函)中称林喜智为“贤弟”,自称“兄孙德明”。他首先介绍了自己奔波忙碌、居无定所的状况:“因兄定于本礼拜六离大埠(沈按:指其时美国华侨习称三藩市为金山大埠,即今旧金山)而往东方各埠游行,或回大埠,或不回大埠,现尚未定也。此后可不必寄信来大埠,如有要事欲达我知,可着舍侄亚昌(沈按:指孙中山大哥之子孙昌)通传于我可也……”
其时林喜智与孙秋绮结婚后再往旧金山拼搏一晃已十几年,省吃俭用,有了一定的积蓄,时时思念在故乡的妻女,遂萌生回故乡与家人团聚过安乐日子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