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学英语的,用过陆先生的辞典,就想着要来为他送行。”百余名市民自发前来送别先生,表达了对这位大师的的崇敬之情。一名毕业于上海大学外语专业的市民说道,自己曾经在复旦听过陆谷孙的演讲,至今仍记得他的学术功底和语言魅力。
陆谷孙的内侄是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在现场,他透露了陆谷孙生前鲜为人知的一幕,“为了完成新《英汉大词典》下半部的编撰工作,陆教授不顾身体有病,天气炎热,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坚持工作,其实那天,他刚刚完成了一份书稿,第二天还要接着工作,没想到,当晚他就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律师应该称陆谷孙为姑父,却告诉记者,“我和他是十几年的朋友。”他介绍说,陆谷孙特别喜欢和年轻人讨论问题,政治、经济、民生,无话不谈,即便是长辈、是学者,也没有一点架子,故以“朋友”相称。原本,陆谷孙是要与时间赛跑,完成新《英汉大词典》全部的编撰工作,没有完成这项工作是陆老一生最大的遗憾。
陆谷孙家附近一个卖电话卡的小店主阿杜,一大早就送来一只很大的花圈,还跪下行礼。原来,陆谷孙有时去阿杜的小店维修手机,一来二去,大学者和小摊主便成了朋友。有时,阿杜临时有事,陆谷孙还会帮着他看摊子。陆老的学生说:“其实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按他的说法,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外语老师而已。老先生最烦加在名字前的修饰语。他的孤傲只是对着权贵,或者说只是冲着裹着修饰语衣钵而忘记自己是谁的人。陆老师眼中只有人、没有任何修饰语的人。”
复旦外文学院的一名女生说:“今年的新生来了,我们仍会说起陆老神仙,因为他是复旦永远的传说。”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