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成人组进入决赛的13位选手进行了最后的角逐,这场高水准、高质量的比赛更似一场华丽丽的炫技演出,未来芭蕾之星们的每一次旋转、跳跃都牵动着观众的心,随着二轮古典舞比拼难度提高,全场的气氛也随之沸腾。
在整个赛程即将结束之际,回顾为期一周的赛事及各项活动,让人感慨的不单是比赛的精彩,而是上海整体文化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除了生活的便利和物质的丰富,更应拥有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化设施以及高质量的文艺演出。而艺术,是通向美的途径,拥有美的艺术,才是国际都市最醒目的标签。
“重磅嘉宾”云集
要衡量一场国际舞蹈赛事的分量,从GALA的阵容及评委会评委组成就可见端倪。上海国际舞蹈比赛虽停办了9年,但其含金量却丝毫不输任何一场舞蹈国际赛事。不但GALA之夜邀请到如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团长兼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学校艺术总监曼努埃尔·勒格里、前巴黎歌剧院明星演员伊莎贝尔·嘉兰、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克捷万·帕帕娃等世界顶尖的芭蕾舞明星加盟,评委会阵容也是星光熠熠——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万·里斯卡坐镇主席之位,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CEO德克·巴登霍斯特、伊莎贝尔·嘉兰、韩国国立艺术大学舞蹈学院创院院长金惠植、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中国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等也赫赫有名。
得以聚拢这些世界级的舞蹈大腕,得益于上海文化整体实力的提升。此次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艺委会主席辛丽丽感慨道:“不论是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评委分量、选手综合实力、赛程中的各种活动,还是已落成即将开启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都是上海文化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以及上海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表现。那么多世界级的舞蹈家、芭蕾明星热情主动地造访上海,加盟芭蕾舞比赛担任评委或是嘉宾,都是因为看到了上海乃至中国的变化,看到了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长足进步。”
培养舞蹈新星
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启幕当日,评委嘉宾们在辛丽丽的引领下细致入微地参观了新落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他们的目光中有着羡艳,也有着属于舞蹈人的自豪。“武装到牙齿”的国际舞蹈中心让他们赞不绝口,探访细致到更衣室的配给、增氧设施的品牌、学员们的日常伙食。伊万·里斯卡在用脚步丈量了排练厅的舞台后,激动得几乎要落泪:“上海政府能够给予舞蹈这样的大力扶持,让人激动又感动,看到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在拥抱芭蕾舞,我非常高兴。”
而在得知未来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把剧场和两个舞蹈团、两个舞蹈学校融于一处,让孩子们在学习阶段就能观摩一流芭蕾舞大师的“日常”,也让始终心系中国芭蕾舞人才培养的赵汝蘅欣喜不已:“芭蕾人才的培养就应该采用这样的形式,看过好的才知道什么是好的。”据辛丽丽介绍,在这种不设围墙的舞蹈中心里,世界各地的舞蹈家会陆续来交流表演,并会定期开设大师班,甚至设立自己的舞蹈教室,学舞蹈的孩子们可以在成长学习的阶段就同世界舞蹈发展接轨,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站到世界芭蕾舞的舞台上。
加快软件建设
伊万·里斯卡说:“愿意耗费巨资,着眼于文化设施的建设,这样的政府是有远见的,是了不起的。”确实,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拥有再多的巍峨楼宇、再先进的科技设施、再便捷的交通方式,但若无处寻觅欣赏艺术的殿堂或是没有可以滋润心灵的高质量的艺术演出,这样的城市也是荒凉而乏味的。唯有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剧院,引入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的艺术演出,才能真正支撑起城市的“高大上”。
拥有了世界顶尖的舞蹈中心,辛丽丽被来自北京的专家们羡慕了无数次。然而,除了自豪,她更多感到的是压力和动力,“如此棒的硬件设施催促我们要加快软件的建设和提升。不只是芭蕾舞表演人才的培养,编创、管理、经营人才也要跟进。要在世界芭蕾舞坛占据地位,要和世界顶尖舞蹈人对话,只有拿出原创精品。”辛丽丽说。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