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有“东方一枝花”之称,是中国特有的处理矛盾纠纷的办法。从“和稀泥”的家长里短,到一步步走上专业化之路,社会对调解员的认可度不断增强。
近日,浦东新区首届“十佳人民调解员”等颁奖仪式在浦东图书馆举行。他们中有昔日优秀女法官,有居民心中的“危机处理专家”,还有“半路出家”的“老娘舅”……
但看似光鲜的光环背后,这些“老娘舅”们人人有本难念的经。上海曾发生过一起恶性家庭矛盾,因为姐弟经济纠纷等,弟弟将姐姐姐夫刺死,这起“杀姐案”一时间在社会反响强烈。事后,有网民回忆起当事人曾经上电视经过调解员调解,但调解没有成功,最终还是没能避免这起悲剧,因而有网民由此质疑“老娘舅”。有人对此回应,“调解如果是万能的,还要公安和法院干嘛?”话虽不太中听,却也道出了“老娘舅”调解的不易。
在这次获奖的“金牌老娘舅”中,我曾经采访过许多位,发现这些“金牌老娘舅”们各有自己的风格和擅长。比如,颇有“麻辣”之风的调解员裴蓁被居民誉为“危机处理专家”,他原来是一名律师,还当过上海市人大代表。在当市人大代表时,他就是一名书面意见“大户”,敢于发现问题,并铆牢问题,不解决不罢休。而当调解员则恰恰相反,目标却是化解矛盾、减少问题。为了服务老百姓,他领衔成立了上海浦东裴蓁调解工作室,所有服务均不向当事人收费。裴蓁说:“这个年代里我们都太纠结,但是解决问题总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当一个缓冲器,让社会在进步过程中承受更少的压力。”
东明路街道红梅调解工作室主任冯红梅坦言自己是“半路出家”,后来自学法律,如今不仅能巧手调解家长里短,还擅长复杂的析产纠纷。她制作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成为全市第一份被法院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浦东新区法院还把部分民商事纠纷的诉前调解委托给红梅工作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都需要人民调解,今后人民调解应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冯红梅认为。
随着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复杂化,人民调解涉及的领域、重点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倒逼着“老娘舅”们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浦东新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浦东新区继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后,已经在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人民调解工作出现了3大新特点:调解主体更加多元——在更大范围内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包括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其他专业领域人才、社会公信人士等,发挥民非调解工作室的品牌效应,推广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制度;调解方式更加多元——不拘泥传统面对面调解方式,加快打造信息管理平台、在线纠纷解决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调解;调解依据更加多元——除法律法规政策以外,注重运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公序良俗等作为调解依据,构建诚信公正体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可以说,正是靠这些“金牌老娘舅”的不断创新实践,构筑了社区矛盾的防火墙,避免了许多可能小事变大的社会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更是成了老娘舅们调解的“神器”,让调解起来更有底气,调解的成果也可以得到法律的确认。
在此次评选出的“金牌老娘舅”中,我也发现,和过去以“5060”等中老年人为主不同,这次破天荒出现了“80后”的身影,她是浦东新区医患纠纷调委会调解员陈红。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压力大、收入低、上升空间有限等原因,愿意加入这一行列的年轻人比例不高。值得期待的是,上海政法学院还在全国首次开设了法学(人民调解方向)专业,随着越来越多有医学、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小娘舅”走入人民调解队伍,人民调解走向专业、职业化的道路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