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行道上行走,本该有一种安全感。不过,如果你要时时注意迎面而来或擦身而过的非机动车,这种安全感就要大打折扣了。尤其是,其中一些电动车的时速还挺快,在行人之间穿梭而行,仿佛在炫技。
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现代城市道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理应各行其道,但现实场景中,“混行”现象却比比皆是。这其中,非机动车在人行道、机动车道上“任性”行驶,就经常被抱怨。
但换位思考一下,非机动车的某些“任性”行为,除了骑车人的法律意识、文明素养有待提升,是不是还有点其他原因?比如,非机动车骑上人行道的“高发区域”,很多是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的路段。如果骑车人不愿绕远,就可能图方便选择人行道,而对于这种行为,管理上似乎也比较疏松。还有一种情况,是道路上允许非机动车通行,但通行状况不佳,比如非机动车道被大量停放的机动车占用,或未设专门的非机动车道而机动车流量较大,于是,有的骑车人为“安全”起见,骑上人行道,客观上给行人增添了一份“不安全感”。
我想,有的道路不允许非机动车通行,肯定有它的道理,那么,在执行上,是不是应该考虑到非机动车“蹭”人行道的情况,多做一点引导和管理工作?在设计和规划上,这样的道路是不是应该越少越好,让非机动车尽量少一点“此路不通”?作为一名行人,虽然时不时要被非机动车的“任性”困扰,但也经常看到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被挤压的状况。比如,在一条单车道的小马路,碰上红灯,右转车辆被直行车辆“挡住去路”,有的驾驶员就方向盘一打,“借”非机动车道右转,更有甚者,还要鸣几下喇叭,叫等待交通灯的骑车人“让道”。
各行其道,为的是安全,为的是道路的各类使用者都能有一定的路权保障,不必按丛林法则你争我抢。机动车“挤压”非机动车,骑车人“欺负”走路人,都不该发生。从整体来说,道路设计、制度执行,是不是还有完善的空间?就个人而言,遵守规则、文明礼让,是不是也该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