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交通大整治仍在进行,但不少人都体会到了变化。
街头的警力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以前十多个民警扎堆一个路口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但是,吃到的罚单并没有减少。身边的朋友,哀叹分不够用,扳着手指头数记分周期的仍然大有人在。
今天上午,上海交警宣布,将启用固定电子警察抓拍开车打手机的违法行为。其实,近来交警部门已拿出不少新的科技手段。像可以抓拍多种违法、连大弯小转都逃不过“法眼”的“超级电子警察”;可以对超载超限车辆自动称重报警的“道路桥梁超载动态监控系统”;还有杜绝失去驾驶资格驾驶员偷偷违法上路行驶的“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等等,可以说是套路多多。
科技的进步,让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设想成为可能。就拿电子警察拓展功能、抓拍开车打手机来说,看似很小的变动,背后的科技含量却不低,不仅要求高清监控设备的普及,更需要视频图像识别分析、以图搜图等先进技术手段支撑。
交警蜀黍为何频频炫技?因为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它关乎规则的重塑。
最近几天,有两条新闻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老虎吃人”事件有了下文,调查组认定“7·23”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件不属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也就是说,事故的责任主要在游客自己身上;另一条是上海一辆机场四线公交车在高架发生车祸,两名乘客坠亡,主管部门认为,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乘客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两起悲剧,追根溯源,都关乎规则。对规则的不尊重,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在很多人看来,这其中有很多偶然,更像是关乎“运气”。所以“吃瓜群众”即使有所触动,往往也只是一瞬间。围观之后,可能依然故我。
上海的后交通整治时代,其实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让所有归咎于运气的,都回归规则。违法变道了,运气好警察没看到,但电子眼必然看到;超载超限了,市民没有报警,但机器必然报警……违法有代价,打破规则,必然受到惩罚。这种依托科技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让规则外化于形,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