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拥有“书城”
实体书店是否在复苏?对此,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因为在一批书店开出的同时,也不断有书店在关闭,从数量上来看,关闭的书店甚至超过开出的新店。在“鼎盛时期”,上海新华书店门店超过400家,而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105家。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随着城市的改造而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网络书店和数字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这些书店来满足读者的一般阅读需求,甚至更便利、更价廉。“互联网时代再建大型综合性书城意义不大,现在一个手机、一个电脑就是一座书城,还有当当、京东,这些已可满足很多老百姓的基本阅读需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书店不再“单纯”
另一方面,一大批民营个性化书店相继开张。特别是2012年上海出台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后,目前全国比较好的品牌书店几乎都开始落户上海。江苏的大众书局,浙江的博库书城,苏州的猫的天空,北京的字里行间、蒲蒲兰,贵州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几又,广州的方所,还有上海本土品牌的钟书阁,新华传媒旗下转型的新华一城书集……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些新的品牌书店几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书店”,而是一个阅读空间,经常举行各种文化活动、讲座,当然还有几乎“必不可少”的简餐、饮料、文创产品等。
盈利仍是难题
不过,盈利对于书店来说依然是个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场地的租金。不要看钟书阁入驻了静安寺的芮欧百货,上海三联书店开在了朱家角最热闹的放生桥畔,这些都是以低租金甚至免租金为基础的。据介绍,书店盈亏的一个临界点是房租在每天每平方米3元以下。而在书店的“大本营”福州路,由于“历史原因”,书店的租金更低至每天每平方米仅几毛钱。也许正是这样低廉的租金,才让福州路保住了那么多家书店。但某商业地产公司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核心零售商圈商铺租金为57.8元/天/平方米,非核心区域为29.7元/天/平方米,与书店的承受力差距至少在十倍以上。
商圈热爱书店
可见,如今大量“回归”主流商圈的书店,若以所在商圈的正常租金而论,恐怕少有能生存下去的。上海新闻出版局相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研究,书店与人的“黏合度”一般情况下约一小时,现在不少百货公司、商业地产邀请书店入驻,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书店与人有黏合度、有文化气质。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新建的百货公司就有引进新华书店的传统,“现在大环境都讲文化,所以很多公司希望书店入驻,提供了很多优惠的条件。”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