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夫妻恩爱
戴恩赛为广东五华人,1894年生于香港(一说1892年),1913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次年由清华学资送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先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18年返国后,任广州军政府外交部秘书,次年任外交部政治组组长,其后任外交委员会委员、外交调查委员会会员。他的学识与为人深得孙科的赞赏,以致为妹妹牵线搭桥,成就了一段姻缘。
卢慕贞在女儿结婚前对儿子孙科与女婿戴恩赛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婚礼要在澳门孙公馆举办;二是要孙科担任妹妹的主婚人;三是女儿女婿结婚后一定要长住澳门。孙婉与戴恩赛结婚时,新郎28岁,新娘芳龄26岁。孙中山与宋庆龄没有出席孙婉的婚礼。从留存的结婚照来看,卢慕贞与陈粹芬两位母亲和孙科夫妇等至亲参加了婚礼。
孙婉和戴恩赛结婚后,夫妻恩爱。戴恩赛对孙婉的呵护与关爱,使孙婉曾经的感情伤痛得到慰藉。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这年冬天,外孙女戴成功在香港出生,时值孙中山在桂林准备北伐,殷望一举成功,就赐名“成功”。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指挥讨逆,度过了艰苦卓绝的55天。次年夏,孙婉在香港又生一子,孙中山为了纪念去年在永丰舰蒙难事,就赐名外孙叫“永丰”。这年,孙中山任戴恩赛为梧州海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广西交涉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早在孙中山病重住院期间,戴恩赛就告别爱妻到北京照顾岳父孙中山。其间他与孙婉书信不断,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在孙中山病逝后,戴恩赛又写信安慰妻子,给她鼓励和勇气。其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我虽身在北京,您在澳门,父亲的离世,那份伤痛和难过的心情,每晚发梦见到您,在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只要我们相互接触和安慰,就能减轻我们丧父的悲痛。您要振作自己,为了我们、孩子及母亲,为了实现父亲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我们一定要遵奉总理的遗训。”
尽管孙婉有了一个新的幸福家庭,与戴恩赛有了儿女,但她仍时时思念离别的儿女。“儿女在王家生活怎样?谁照顾他俩?”的念头一直困扰着这位母亲的心。每当想起,心如刀绞,天长日久,精神备受刺激,得了一种病,发起病来常会昏厥,给人留下“有神经质,为人迟钝”的印象。
孙婉再婚后因想念儿女,曾多次主动与王伯秋联系,希望能将儿女接到自己身边,但遭到王母的坚决反对。她心想,老太太思想封建,带走儿子肯定不行,带女儿或许会同意。但孙婉的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
王仲钧夫妇十分喜爱王弘之姐弟俩。赵兴华写信给千里之外的湖南娘家,说自己生了孩子,娘家为此一本正经地送来贺礼,好一阵欢喜。
然而,好景不长。王伯秋原配李澄湘后来又生过一个儿子,但不久又夭折了,以后没再生育。两度失子之痛,始终萦绕在李澄湘的心头。此时,王弘之姐弟俩渐渐长大,益显活泼可爱,李澄湘每次见了,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袭来。她羡慕弟媳赵兴华命好,拥有一双活泼可爱的孩子,悲叹自己的不幸。她十分喜爱王弘之姐弟俩,尤其是王弘之。弟媳赵兴华见大嫂李澄湘对王弘之姐弟俩很关心,唯恐有一天大嫂了解真相后会失去孩子,内心十分紧张。自此,她极力反对大嫂与孩子接触,以致妯娌之间时常发生摩擦,乃至争吵。老太太看在眼里,对大媳妇的处境很同情,内心充满矛盾。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向大媳妇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王弘之姐弟俩究竟归谁抚养,赵兴华和李澄湘各不相让。最后还是老太太一锤定音:两个孩子都由大媳妇李澄湘抚养,王弘之两房兼祧,叫李澄湘为娘、赵兴华为姆妈,叫王伯秋为爸爸、王仲钧为爹爹。至此,妯娌争夺王弘之姐弟俩的一场风波才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