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讫点 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东临黄浦江,西至中山路
■ 全长 8.3公里
■ 计划全部打通时间 2017年6月
■ 景观线路 通过风貌保护道路串联历史记忆,将形成4条文化探访路线,包括:外滩线,串联外滩源、陈毅广场、外滩建筑群;豫园线,串联豫园、城隍庙、代表性里弄;南外滩线,串联老码头、滨江五库、董家渡公园、黄金荣仓库;世博线,串联工业记忆江南造船厂及其周边区域
■ 需要拆除或迁移的主要设施/建筑 需要改造的三个轮渡站:东门路-复兴东路轮渡站、董家渡轮渡站、陆家浜路轮渡站。东门路-复兴东路轮渡站将进行功能整合,统一改造;董家渡轮渡站建议仅保留人行轮渡功能,综合设置水上巴士码头。为充分发挥滨江景观的功能,三处轮渡站改造均采用办公与轮渡功能分离方式——保留一层轮渡功能,利用屋顶平面作为观景平台实现滨江贯通;同步解决轮渡站办公与轮渡分离后办公功能的选址问题
■ 目标 黄浦滨江地区将打造成为更有文化韵味,更具活力氛围,更加舒适宜人,更能引领时代的标志性地区,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区”
每天清晨,听江上汽笛长鸣,看岸边芦苇摇曳,自从2010年世博会后,这就是南园一带居民晨练时司空见惯的场景。
如今,不一样的是,连接徐汇滨江和黄浦滨江的日晖港人行天桥就要开通了;明年6月,8.3公里黄浦滨江岸线将全面贯通,浦西园区56盏世博火焰灯重新点亮。
还江于民,共享公共空间,畅通和亮灯,成为8.3公里黄浦滨江岸线未来八九个月里的关键词。如何畅通,如何亮灯?第一步,是要先疏通“三个点”。“十一”来临之际,记者从南园日晖港人行天桥至外马路码头一路沿江采访。
南园排水泵站“破墙通路”
南园,曾经是闽南同乡泉漳会馆旧址,很多年里,它仅仅是一座小小的公园。2010年世博会前,与南园改造扩建共成长的是——8万平方米的黄浦区南部滨江绿地。
黄浦区南部滨江绿地东面与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相邻,紧靠卢浦大桥;南濒黄浦江,隔岸为湿地公园;西接徐汇滨江景观长廊,北靠正在兴起的高档楼宇群。
从日晖港到卢浦大桥附近,滨江绿地有一条沿江砖红色塑胶步道,晨练的、夜跑的、散步的,都有了好去处。遗憾的是,靠近卢浦大桥的一处排水泵站水泥墙阻断了步道。什么时候,才能贯通步道?
今年8月,黄浦区滨江岸线规划和开发建设情况发布会透露,《黄浦区滨江公共空间实施优化规划设计》编制已完成,明年6月,黄浦滨江岸线从外滩向南延伸,连接外滩、南外滩、世博园等三大区域的8.3公里公共空间将全面贯通,通过增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完善水陆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休闲步行道、健身慢跑道、自行车骑行道、陆上观光车道、水上游览船道”五道融合,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公共生活岸线,营造经典慢生活。
“打通南园滨江步道,得到排水泵站管理方和卢浦大桥管理处的大力支持。”黄浦区滨江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常务副主任戈珺说,排水泵站将拆除现有的水泥墙,让出公共空间,贯通步道;打通步道,既要让居民共享滨江公共空间,也要保障安全,排水泵站要安全作业,防止人员特别是小孩子误入,会做出专门的保障设施设计;这个点打通后,采用泵站前新辟陆上通道,利用现有高桩码头新建水上栈道的形式进行双向贯通。
56盏灯重新点亮“世博情结”
从卢浦大桥到南浦大桥,中间是世博园。2010年世博会落幕后,浦西世博园也随之关闭,8.3公里滨江沿线世博段无法通行。2010年世博会,船舶馆吸引了大量参观者,船舶馆的原址是江南造船厂,单凭江南造船厂上百年的气场,就会令无数人慕名前来。
世博会后,船舶馆关闭,周围砌起了大院,船坞和远望号静默在大院里,等待来日开发利用。
大院外,却是挡不住的“世博情结”。大院保安说,常常有人会走到大门口问,能不能进入看看,中国馆那么近,穿过大院好走到中国馆吧?这个问题让保安笑了,船舶馆在浦西,中国馆在浦东,穿过大院也走不到中国馆,那得渡江,不过,再过几个月,8.3公里滨江沿线世博段就要打通了,浦西世博园的56盏灯也要重新点亮了。
依据规划,黄浦区与世博集团共同对世博浦西园区——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约3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进行景观优化设计。确定方案以滨江公共空间的人行步道、健身自行车道、绿化廊道为主体,配以停车场、小型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重新点亮56盏世博火焰灯为标志,实现黄浦滨江世博段公共空间基本贯通。
“黄浦滨江世博段公共空间改造,将满足多年龄段不同市民需求,吸引人气、充满活力。”戈珺说,利用1号船坞东侧大面积空地和现有张拉膜结构设置草地音乐广场;利用原有3号船坞下沉结构,改建为儿童运动游乐场;利用3号船坞西侧大面积空地和现有建筑设置沙滩运动场;利用L1码头,改造以游艇码头文化为基础的都市时尚空间。
外马路码头“削平”修造“漫道”
8.3公里滨江沿线,过了南浦大桥就是南外滩的外马路。外马路,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却是历史悠久,它是在租界之外,上海老城厢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新式马路,位于十六铺以南与董家渡之间,紧靠黄浦江,当时从动议到完工足足花了10年时间。
如今,外马路边上就是防汛墙。不同于南园、世博园,从通行功能看,外马路原本就是畅通的,8.3公里滨江沿线通行在这里没有阻断;但从休闲功能看,这里却有“堵点”需要疏通,距离“还江于民”、亲水共享,却还有短板。在这里,疏堵点,补短板,首先要面对几个码头——海事码头、轮渡码头、环卫码头、淤泥码头。
海事码头停靠着一艘3层楼的大船,上海海事局黄浦分局的众多职能都在船上执行,江上巡逻执勤等众多指令,也从这里发出。
董家渡轮渡码头呢,浦西浦东坐轮渡的人们,每天也是少不了到这里渡来渡去。
环卫码头和淤泥码头,负责处理整个黄浦区的的生活垃圾水上运输。依据规划,目前的协调进展是,弃用环卫码头和淤泥码头,生活垃圾运输由水运改为陆运,成本会增加,但为打通8.3公里,也是必须的。至于海事码头和轮渡码头,方案是削平——三层楼保留一层,与江岸齐平,看上去就像外滩亲水平台和金陵路轮渡码头那样。
“南外滩外马路沿江,要修造沿江‘漫道’,可以供人们休闲、亲水、步行,叫它漫道,就是可以漫无目的走走逛逛,一路通畅,一路走到外滩,一路走到南园,都行;或者,就站着看看江景发发呆,也行。”戈珺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