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黄浦8.3公里滨江沿线地区将打造成为更有文化韵味,更具活力氛围,更加舒适宜人,更能引领时代的标志性地区,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如何有活力、够舒适、能引领,不妨听听市民凌代宏——一位骑行发烧友的“滨江畅想”。
越是不畅
越是盼望
4年来,每一年,“上海·黄浦·世界无车日骑行活动”的出发点都不一样,从日月光广场、文化广场、三山会馆到淮海公园,但在凌代宏心里,最盼望的出发点却是——黄浦滨江。
“2013年,第一届,就想在滨江骑行,可是不行。到了2014年,还是不行。”凌代宏说,越是不行,就越是盼望。
不过,2014年世界无车日,有件事让凌代宏很是宽心。那天,国内首个中心城区慢行交通规划——“黄浦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发布了。
这个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拥有“安全、连续、便捷、舒适”四大特征的慢行空间网络系统,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交出行。从苏州河口至日晖港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这“四大特征”尤为显著。依据规划,8.3公里滨江岸线呈现出连续的慢行空间、舒适的慢行环境、丰富的慢行方式。
首先,滨江慢行交通将打通断头路,保障8.3公里岸线畅通无阻,并规划两条南北贯通的自行车道路,深入挖掘滨江地区慢行潜力,保证滨江地区的可达性。同时,规划还将增加滨江岸线腹地的渗透通廊,延续垂直于岸线的多条历史街巷,利用垂直滨江的建筑肌理特征,塑造多条渗透到黄浦江的腹地通廊,优化滨江公共空间,为周边市民到达江岸提供多元化的慢行路径选择。此外,丰富滨江岸线的慢行吸引力,让慢行不乏味,也是规划的重点关注;其中,老码头、南外滩眺望平台以及文博区景观平台,都将利用轮渡码头等滨江空间增加更多的吸引点,丰富公共活动,营造宜人的慢行空间。
这个慢行规划发布的时候,恰好是凌代宏和“骑友”们的第二届骑行活动日。那天,骑行活动参与人数从第一届的1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这些来自全市的骑行志愿者从起点文化广场出发一路骑行至终点三山会馆,全程约20公里,途经新天地、南京路等十二张“城市名片”,以及苏州河、黄浦江、世博园区这些知名绿色环保区域。
第一个“慢行规划”有了,可什么时候才能从南园出发,沿着黄浦江,穿过世博园,一路骑行到外马路呢?凌代宏想知道答案。
一路沿江
骑行如风
今年9月22日,第四届“上海·黄浦·世界无车日骑行活动”如期而至,出发地点在淮海公园,报名参加的人近千,可是能在出发地集合的不过300多人,实在是场地不够大。
“可是,我要说骑行的春天来了!”凌代宏高兴,是因为,不止是黄浦区滨江沿线8.3公里打通规划发布了,而且,黄浦江滨江45公里的打通规划最近也发布了。
上海市作为无车日活动签署承诺书的全国153个城市之一,“大家希望通过骑行共同向社会传递绿色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凌代宏说,少开一天车,减轻一点大气污染,多骑一天车,增加一点健康保险,希望更多市民加入骑行行列。
事实上,4年来,每年参加无车日骑行活动的志愿者,不止来自黄浦区,全市各区都有;除了个人,也有越来越多的社团、企业参与到无车日骑行活动。“明年,黄浦滨江8.3公里就打通了,无车日那天我们终于可以沿江骑行了!明年,我们还可以从徐汇滨江出发,拉长活动距离,一路沿江,骑行如风!”凌代宏竖起了大拇指,满脸神往。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