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考作业需要,此次雪龙船最北航行至北纬82°52′59",“但其实,从海冰情况来看,要继续北上到北纬87~88°也没有问题”。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雷瑞波告诉记者,北极海冰消融最可预测的应用价值便是北极航道的商业开发,从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首航北极航道以来,我国中远等企业的多艘商船已开始使用直接连通东北亚和西北欧的北极东北航道,比此前绕道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缩短1/3航程。
今年是自1979年有卫星遥感记录以来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第二少的年份,卫星遥感数据为430万平方公里,最少出现在2012年,为370万平方公里。“但实际海冰面积可能更少!”已是第五次参加北极科考的雷瑞波对此印象深刻,“我们在北极实地看到了不少无冰区和很多只有六成冰的冰区,少有重冰。海冰的密度和厚度都在减少,出现了不少融池。所以实际覆盖面积与总体强度,估计与2012年的纪录相差不多。”
也正是在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队完成了在北极东北航道和高纬度航道的“双料首航”,获得了北极航道航海和海洋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商船等其他船舶提供了北极航道的航海范例。如今,这些科考成果已成功转化为商业应用。
今年,我国第七次北极考察队又在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起点处成功投放了一套用于长期观测的锚锭潜浮标,可探索更多关于北极航道的海洋、气象等资料。随着海冰的减少,北极航道不仅通航时间在变长,而且航道宽度也在不断向高纬度地区拓宽。
不过,对科学考察而言,北极海冰的消融有利有弊。虽然对船舶航行有利,但是对开展冰上考察作业和布放长期观测浮标的冰站而言,选址的难度就更大了。对原住民和地球生态来说,北极海冰的减少更不是一件好事,沿岸建筑和当地生态系统都会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