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
自贸区的小目标
在阎海峰看来,开发区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当年设计开发区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在国内建设资金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实现经济增长,即战略核心是经济增长。目前来看,这项制度创新无疑是成功的。
自贸区则是在中国经济亟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设立的,尽管也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功能,比如,通过将园区企业定位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经济和高科技领域,就有推动经济转型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的功能。但是,在制度设计者那里,自贸区的经济增长功能只是一个“小目标”,其背后的大目标或核心战略意图是,通过自贸区内先行先试,探索实现可复制的制度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必需的制度供给。简言之,实现经济增长只是设立自贸区的小目标,提供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才是设立自贸区的大目标,也是设立自贸区的深层意涵。
政府一侧
制度变革是关键
阎海峰表示,无论是鼎鼎有名的负面清单制度,还是所谓的投资管理、监督管理和金融制度创新,焦点都在制度资源的供给方,即政府一侧。因此,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如何通过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有效提高经济治理水平,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为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制度环境,进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比较优势,向效率和创新优势转变,才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过成败的关键所在。
人性特点
普遍趋向于保守
阎海峰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还有绝对数高达7000万的贫困人口,贫富差距也很大,但绝大多数人毕竟还是富裕起来。从这一点看,经济体内部能够提供的动力资源,显然远远不如当年开发区建设时期。究其原因,由于损失规避心理这一基本的人性特点,在已经获得了某种收益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普遍趋于保守,即更加求稳怕变。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推动和参与变革的意愿就会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就会慢慢造成利益格局固化,发展动力衰减的局面。因此,社会内部动力资源不足,可能是今天自贸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意义重大
是领导力的挑战
阎海峰说,自贸区所要进行的制度创新,显然不在单一制度,而是需要一种系统性的创新。这对于主事者来说,不仅是勇气的挑战,也是领导力的挑战。也正因为这样,自贸区的建设愈加显得意义重大,意涵深远。
首先,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的成功和广泛复制,将发挥重要的杠杆效应,撬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而通过开放倒逼改革,为赢得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提供新的、可持续的制度供给。其次,在“去全球化”苗头出现的时候,通过主动作为,可以有效推进开放性世界经济,并为其提供中国样本,贡献中国智慧,承担大国责任。
未来发展
担风险容许失败
阎海峰最后指出,对于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外显的经济指标并不是关键,以多大的力度和速度进行制度创新是关键,创造出多少可复制的制度成果是关键。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自贸区的全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凡是试验,就要准备承担风险,就要容许失败。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试验参与者应有的空间和时间。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