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呈现原貌
周恩来总理曾如此评价《长征组歌》和作者肖华:“只有经过长征的人,才能写出《长征组歌》,只有具有激情的人才能写出《长征组歌》。”《长征组歌》诞生之后,经历了多次修改,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1965年的公演版、1975年的复演版和1992年的舞蹈版流传最广,而1975年版最为大众熟悉。为了尽可能呈现原貌,歌剧院经多方考证、多方请教之后,最终决定歌词部分依照1965年的版本,而合唱、乐队的音乐则以1975年版为基础,兼取1995年版之长,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力求音响声效的完美呈现。与此同时,《突破封锁线》《过雪山草地》等段落中合唱演员的队形变化、动作,舞台上的置景等细节也尽可能地遵照1965年的公演版。
唱出红军心声
肖华的女儿肖霞在演出前还为演员们回顾了当年父亲创作《长征组歌》的经历。1965年,肖华将军想以12首诗歌构成组诗,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经历。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作曲家,从组诗中选出了《突破封锁线》《过雪山草地》等10首,分别展现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最终汇成了《长征组歌》。为了让80后年轻演员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歌剧院还请曾经在战友文工团参与首演且亲历1000多场演出的马子跃讲述了创排过程中的故事。“《长征组歌》中汲取了很多民歌小调的旋律,所以听着歌,就能知道长征的队伍走到哪儿了。”如《告别》中有赣南采茶调、湖南花鼓;《飞越大渡河》里有川江号子;《遵义会议》中有侗族大歌……“当年战友文工团的艺术家们还特地请各地民间艺人天天唱曲,天天‘熏味’,以更好地唱出这些‘韵味’。”他表示,“合唱要做到没有‘我’,只有‘我们’”;而这次上海歌剧院的目标则是:没有“我们”,只有“红军”——每一位合唱团员都要能唱出红军的心声!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