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市场到“全球网货中心”
义乌,这个被称作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地方,在经历了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的外部变化后,其内在发展正经历着剧烈变革。
传统市场中的商户特别看重“区域优势”。对于80后的宋光辉来说,店铺位置已不再重要。小宋所在公司每年上亿元的销售额中,八成来自电商平台。“商贸城中的铺位只是客户体验中心,楼层、区位我不在乎。”趁着电商发展势头,从送货跑单帮起家到上亿元销售额,宋光辉用了不到10年,这是老商户们不敢想象的。
义乌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当地电商交易额已跑赢实体交易。2016年前11个月,义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42亿元人民币,小商品城成交额974.3亿元。在电子商务对传统市场“更迭还是互补”的争议中,义乌人主动拥抱互联网,做大做强“义乌购”等本土龙头电商,积极同国内外知名电商合作,开启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从输送商品到输送机会
今年1月1日,从义乌到伦敦的首趟中欧班列启程,这也是自义乌始发的第8条铁路国际联运线路。截至2016年底,自义乌始发的中欧班列及其返程班列已超过百列,海关累计监管铁路国际联运集装箱9990标箱,同比增长91%。
站在义乌铁路口岸可以看到,等待通行装车的集装箱卡车排成了长龙。通过班列出口的中国制造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现快速增长态势。记者在海关工作人员提供的往期货单上看到,去程货物有品牌服装、通信设备、汽车及配件、机械装备等上千种。
中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标志性载体。“每到一地,都是当地政商联合迎接,他们认为班列会给当地疲软的经济带来机会。”西班牙华侨、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旭峰说。记者从中欧班列回程货单上注意到,回程货物由最开始的红酒、橄榄油、饮料等快消品,已扩展为太阳能薄膜、德国装备机械等多种工业品,种类越来越多,货值越来越高。
外国餐馆越开越好
历经5年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义乌海关、检验检疫、出入境等涉外服务功能日益健全,效率越来越高。在当地,注册1家外贸公司只需3天,办理1宗出口货物通关手续最快仅需1分钟。
外商在义乌的活跃度,有两个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是大街小巷外国餐厅林立,约旦餐厅、印度餐厅、韩国料理、西班牙餐厅都生存得很好。“每家新外国餐馆开业,都代表着有新的市场力量进入。”老一辈义乌商人楼丁新说。
二是居留签证的变化。义乌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吴希平告诉记者,出入境短期签证数量减少,长期居留签证增加。“这说明外国客商想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更久了。”吴希平说,“他们都看好中国的发展,都对义乌、对中国充满信心。” 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