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贯彻“十三五”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战略方针~~~
贯彻“十三五”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战略方针~~~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贯彻“十三五”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战略方针
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掉队
孙云
  撸起袖子加油干!“十三五”同程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掉队。

  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取得显著成绩,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社会参与等许多方面都位于全国前列。从2011年至今,上海残疾人群体的收入逐年增加,平均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残疾人家庭的人均消费和居住面积近年来也有明显增加,均高于全国残疾人家庭的平均水平。

  近日,《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按照规划,到2020年,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更具获得感,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

  各项制度保障工作快速推进>>>

  最近,全市和各区陆续举行了多场残疾人招聘会,其中最受残疾人关注的当属集体亮相的国有企业设摊招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推进残疾人招录,使这些单位和企业成为残疾人就业的模范表率,是市残联“十二五”期间花大力气推进的一项工作。

  2014年,第一批专项招录的残疾人公务员走进市政府办公厅等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了市长的同事。去年,第三批33个残疾人又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新鲜人。而且,去年开始,第一批专项招录的残疾人又走进了光明等上海五大国企集团,这150名残疾人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令人高兴的是,市残联已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制定残疾人就业促进和教育培训一揽子工作方案,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残联正协助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公务员局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残疾人工作机制,确保到2020年时,每个残工委成员单位主动安排至少1名残疾人就业。市残联还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分别制定“残疾劳动者就业促进专项计划”和“残疾人教育提升专项计划”;会同市法制办等部门研究制定《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办法》,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各项工作全国领先。

  制度保障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残联在全面落实“两项补贴”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6年11月,上海23.62万残疾人得到“两项补贴”,累计发放资金总额5.63亿元。

  为了提高精准服务残疾人的质量,全市各级残联不断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其中,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工作就是一大亮点。2016年,全市购买助残服务项目313个,项目资金达2.6亿元。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机制,起草上海市关于政府购买助残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服务目录。

  全市各区推进政府实事项目>>>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政府及各区政府实事项目中,都有为残疾人服务的专题项目。其中,“为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连续几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16年,上海全市的目标是完成1000户改造,经过全市及各区残联努力,这一目标顺利提前超额完成。升降式的炉灶橱柜、入户门外和屋内各处的轮椅坡道、卫生间的淋浴扶手等各种无障碍设施进入家庭后,大大改善了残疾人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也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自立自尊。

  2016年,在上海市政府10件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经过统计监测和市民满意度测评,“为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这一项目名列市民满意度的第5位。2017年,上海即将推行新的市政府实事项目10件29项,其中,帮扶农村困难残疾人劳动增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其中之一。按照计划,上海9个区将创建100个惠农助残基地,帮助5000名农村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增收。

  着力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十二五”期间,上海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起步良好,上海残疾人事业力争在几年内取得更大进步。

  据上海市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王爱芬介绍,“十三五”开局之际,国家高屋建瓴,将“残疾人小康”纳入社会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提出“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战略方针。“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着力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构建残疾人现代康复服务新体系,各区每千名60岁以下重度残疾人配置养护床位80张,全市养护床位总数不少于6000张;建成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二期和上海市儿童康复中心,建设100家标准化街镇辅助器具服务社;增强残疾人就业增收能力;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 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优化扶残助残社会环境; 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

  到2020年,上海力争实现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平等共享、具有上海特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持续协调、符合时代要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基本建成文明和谐、体现社会进步的扶残助残人文环境,明显增强残疾人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感和在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最终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的美好愿景。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阳光天地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掉队
上海残疾人事业“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新民晚报阳光天地A25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掉队 2017-01-17 2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