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心系写作
此时,在我的眼前,菡子阿姨仍是腰扎皮带、打着绑腿,昼夜行军一百多公里的年轻女战士,是冒着敌人的炮火,飞速穿行在上甘岭战壕中的战地女作家。这是她多次说过的一种英雄暮年的精神:“我不怕老。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一定不能死。”因为她实在是太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她所钟爱的友人和丰富无比、魅力无限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身患重病的时候,她还买了二十三册全套的“新万有文库”,并无比眷恋地说:“古今中外作家的散文,真好看,可惜字小太,但我哪怕看瞎了眼睛也值得。”也是在菡子阿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了《菡子文集》新增部分的创作,她“写得失眠,写得晕厥,神经被搅得犹如断弦一般”,然而,她觉得自己不过总还像在战场上近战,全神贯注地,决不放下手中的武器。
晚年力衰的菡子曾对我说:“晓林,我一直想写一本使人恸哭的书,写那动了至情的,生死都很悲壮,可同样引人深思。”她在自己的生命晚年,说因为“多种疾病如同集团军似的向我进攻,极度的虚弱,各种指标也达到惊人的程度”,她已是很少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却还是心系写作和与文学相关的各种信息。
2003年1月20日的第十四期《青松林》(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党委办公室和退管会编辑,供本社退离休人员相互交流的活页小报),刊登了菡子于2002年10月的投稿来信:
年届八十,去年在医院住了七个月,去溧阳和南京四个多月,编校完了自己的文集,近年三四月回到上海。现在除了读报刊杂志,无所事事而周身不适,我苦闷,冥想犹多,成了忧郁症患者。近阅读本社《青松林》第十一期,我觉得惭愧,对老丁的卓越成就望尘莫及,更佩服乐秀镐的坚忍不拔痴迷艺术,写了那么动人的《生命的呼唤》和画了那么多《名人故居》。自己渐渐地开朗了一点。
《阅读》是北师大编选的一套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寄有我拙作两本,整套六本一齐邮购到手。终日学习,别有洞天。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各种文体。上午选了短文诗歌从电脑上打了出来,边读边学,按每篇的阅读提示或思考训练,仔细琢磨,生活有滋有味。一面打印时,一面也在构思自己的《自律》十几则,打了出来,也还受用。
菡子的散文佳作已是全国语文课本选里、影响几代学生的范文,但她在这封信中,写到她将自己心仪的作品,作为自身学习和琢磨的范本,且是感到有滋有味。这是一位著名散文家虚怀若谷、永不自满的高尚品行。
菡子阿姨进入八十高龄时,最为看重的就是汇集和展示她六十年创作成果的《菡子文集》和《重逢日记》《彼岸书札》的出版问世。
《重逢日记》写菡子于半个多世纪前,与LM匆忙分手且再不见面,却在疾病缠身的今日,重逢于病房的一段情堪何如的“天上人间故事”。菡子自述道:“我们的民族是悲壮的,小小的个人也大都有悲壮的一生。”LM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文艺界领导,他俩曾经成为夫妻,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异,然而数十年后又能相逢在华东医院的高干病房。两位曾经在烽火年代出生入死,后来历经政治运动的老人,“久别重逢,惊呼一梦”,相互凝视,百感交集,缠绵悱恻,安抚心灵。这部被人称为“老干部廊桥遗梦”的日记体散文集,不仅充满了直面人生的勇气,也传递出温情馨香的人性光芒。
《彼岸书札》是菡子与旅美女画家张继仙的信札文集。阅读此书,你能感受到一对“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亲密友人,长达十余年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深情。是大洋彼岸与东方明珠的飞鸿心语,没有当下时髦文学的轻狂和名利追逐,有的是人间最珍贵的真情厚意。张继仙的中国山水画,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复兴”之初,已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国内的美术评论界认为“从整个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张继仙的成就不可低估”,肯定其对中国绘画的创新精神。她在《彼岸书札》中的书信文字和周游世界的速写素描,深得菡子素净淡雅、灵动清新、文中有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