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停车收费
首席记者 潘高峰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我们的道路资源是有限的,但车辆总数不断地增加。今天政府相关部门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你们有没有预判,有没有对策,比如说再过十年车子越来越多,车辆投放的原则会变化吗?中心城区很多地方越来越堵,会采取哪些措施?”
今天上午,在市人大“从严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长效机制”专题审议会上,市人大代表许丽萍向列席的政府部门代表现场提出咨询。
市交通委负责人杨小溪马上回应:“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跟踪评估研究相关的额度管理政策,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拥堵情况积累大数据,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决策思考。”据杨小溪介绍,在机动车额度管理上,将从“拥有管理”向“使用管理”上转,中心区在试点提高停车的成本,引导人们通过集约化的出行方式解决出行问题,“我们还在深化研究非沪籍的车辆通行政策等等,作为政策的储备。”
政府部门的回答显然还不够解渴。人大代表黄蓓是一名“小巷总理”,在停车难问题上,她代表社区居民发言指出,私家车激增,最后的停车压力回到了社区,“居民区附近的支小马路能否通过精细化管理,开放作为夜间临时停车场?”黄蓓说,每条路有每条路的特色。“以我们居民区为例,周边有两条马路,一条马路完全可以开放夜间停车,但要有规定,早上7时前必须驶离,这要靠公安的执法约束。还有一条马路周边都是学校,夜间停车就不能开放,因为早上万一不驶离,会影响学校上学,但双休日是可以开放的。”黄蓓认为,道路是社会公共资源,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应该符合周边居民区的实际。
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建议,马路临时停车,在立牌公示停车收费标准以及收费规则的时候,应该一并公示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助于本地人形成规范,外地人看了也会有警示。他还建议探索应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开发设置停车收费监管一体化的电子系统。
政府带头讲诚信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上午9时,在“树立守法履约意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题审议会场,111位代表参与审议。其间不乏仁智互见的观点阐述。
目前,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信用体系框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汇集了3.13亿条可查询信息,提供了数千万次查询服务,并积极参与长三角信用合作联盟。
“社会信用,不仅是一个新兴大市场,信用的社会治理功能,也不可小视。”蔡敏勇代表开宗明义。
的确,信用不但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对推动简政放权,职能转变,都至关重要。比如,工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都有赖于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要形成全社会合力,政府、企业、单位、法人和自然人,一个也少不了;其中,更重要的是,政务诚信,政府带头讲诚信,带动人人讲诚信。”蔡敏勇说。
目前,上海在全国率先尝试信用立法,究竟哪些是可以进入信用体系的?究竟哪些信息,可以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这是立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认为,信用立法,更要倾向于保护信用消费者,加大对自然人的权利保护、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进入平台的不良记录,必须告知当事人——毕竟,不良信用信息记录,对个人的影响不可估量,必须让当事人知晓。”奚自立代表继续说,“欠水费和物业费,是否都要进入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假如物业费欠缴进征信体系,眼下恐怕很多人都要进入不良记录了。”奚代表的假设,引起一阵哄笑。
“所以,地方立法对征信体系的设立,应当采用正面清单,哪些不良行为进入征信记录,明明白白。”这是奚代表的结论。
“信用,不止要用于惩戒,更要用于激励,特别是激励创新主体投入创新。”徐晓萍代表说,诚信体系建设,政府讲诚信,就是要让创业者对政策有稳定的预期,这当中,政策要有科学性、可持续性,政策发布前的科学论证,必不可少。
“同时,征信系统不但要有负面信息,还要有正面信息。比如,创业者的个人信用非常好,这样的诚信信息,可否为融资加分呢?”徐晓萍的建议,无疑为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们,带来利好。
“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畅通无阻!”庄振文代表说。
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想要发言的人太多,时间所限,想说还没来得及说的,怎么办?不急。目前,备受关注的《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代表们今天热议的焦点问题,都将得到立法回应,毕竟,惩戒失信,激励诚信,谋求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正是立法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改善环境质量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天蓝水清,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在“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审议会上,如何抓住环境污染的“元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成为热议的话题。
“现在网络上有个段子,要为人民服务,不要‘喂人民服雾’,雾霾的雾。虽然是句玩笑,却也说明老百姓对空气质量的重视。”市人大代表胡庆林坦言,当前,化工区企业夜间偷排问题较为严重,群众投诉很多,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环保创新管理,减少废水、废气偷排。
“此前有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我希望邀请环保局长到化工区度假,督促有关政府部门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和执法,促使相关执法监管人员增强责任感,通过加强夜间执法,建立化工区监测大气质量和大数据库等方式,加强对排放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严格治理企业违法无组织排放。”
胡庆林还建议,采用大气监测仪器作为环保卫士,进一步完善企业环保绿色诚信体系建设,让守法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提到环境污染,人们经常想到的是挥发性污染、雾霾和PM2.5等。我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除了关心看得到的雾霾污染,更加关注不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污染源。”市人大代表于颖彦表示,比如医疗、医药界实验室有毒废物排放的污染等。
她回忆,20年前,她在日本攻读博士,有一件事给她触动非常深。医院需要用一些有机试剂做实验,送化学试剂的工人送来了之后,再把用完的试剂用不同颜色的桶带回去,专门回收处理,原来日本在这方面法律界定非常严格。
为此,于颖彦建议,上海应当率先建立有机试剂的出售、使用、废液回收的闭环式管理体系,切勿让有毒有害的废液任意排放到下水道当中,污染环境,给老百姓放心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安全的生态环境。
留住城市记忆
首席记者 邵宁
“我很赞同杨雄市长报告中的一句话:留下城市的文化记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代表抢过了话筒说,我们必须搞清楚:我们必须留住哪些城市记忆,怎么留?我们应该留住的记忆,包括上海这座城市从哪儿来?包括上海的语言、文字、建筑、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手工艺品、工业遗产……语言在一座城市的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可是沪语正在退出我们的主流社会,逐渐边缘化。
“我们一定要兼顾城市经济发展和地方语言保护,不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士积极行动,让上海方言能够存活下去。”杨绍林说,现在电视、广播、沪剧、滑稽戏等在传播方言中发挥了作用,但更应该进入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语言才有活力。为此,他建议在互联网上建立推广上海方言的专业化平台;支持一些以讲上海方言为主的商业街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上海方言专业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另外,人大能不能研究一下,立法保护上海话!”杨绍林慷慨激昂的发言引得了热烈掌声。
来自市总工会的杜仁伟代表同样谈到了与城市记忆有关的一个群体——劳模。他说,建国以来,上海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劳动模范,总数有1万多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建议抓紧筹建上海劳模博物馆,让一代代上海人了解这些劳模的故事和精神,并传承下去,对于青少年也是很好的教育。这座博物馆不妨建在正在贯通的黄浦江滨江。这里有很多老厂房,是当年不少老劳模挥洒汗水的地方。如果改建为劳模博物馆,很有意义。
“最近我在为几百个上海广场舞阿姨排演一个春节演出舞蹈节目,她们都很投入,跳得很不错。”黄豆豆代表的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他继续说:“最近我们舞蹈工作者非常高兴,因为国际舞蹈中心建成了,希望把它建设成上海与全国、国际舞蹈界对话的舞台。然而,高大上的国际舞蹈中心不仅仅属于我们专业团体,也属于热爱舞蹈的市民和团体。然而,到国际舞蹈中心来演出,成本很高,场租费6万,其中装台费就要3万,这对社区、校园舞蹈团体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因为群众文化是没有任何盈利的。政府部门能否考虑,在本市的公共文化资金中提供一个对口的申请通道,给他们演出场地经费的补助,让社会舞蹈团体和校园舞蹈团体也能够到专业舞台上来展示,让全体市民舞出幸福的生活!”
来自奉贤区的倪闽景代表呼吁,在市区增加文化项目当然需要,那是锦上添花,而在郊区投入文化项目,是雪中送炭,比市中心更有价值,也更体现出市各委办局的胸怀和境界。希望公共文化建设多向郊区倾斜,丰富当地居民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还发出向文化界人士邀请:“奉贤优美、安静,欢迎各类艺术家来搞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