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引入校园
唐镇中学初一(1)班梅梦婷同学的爸爸怎么也没想到,从小就喜欢看星空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实现愿望。他说:“前几天放学后,孩子一进门就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我,学校建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名字叫‘北斗创智空间’,不仅有大学教授来讲课,同学们还能在里面观察北斗卫星的运作过程,亲手搭建各种航天飞船的模型。看着孩子眉飞色舞地介绍,我也十分兴奋,原本那些高深莫测的科技,现在竟能真实地走进课堂、走近孩子。”
“北斗创智空间是学校第一个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的创新实验室,玻璃地面上印着三维地图,天花板是模拟星空变幻和接收北斗信号的环境,四周大片的纯白墙面可以方便师生随意演算,这些细节的设计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星空探究氛围。”唐镇中学校长柏玥萍说,“这个创新实验室是学校教育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引擎。”
因地制宜开发课程
在上海,还有许多中小学的创新实验室讲求因地制宜,且与课程开发紧密相联。毗邻中医药大学的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开了一门“中草药探究”课程,并在校内辟有“百草园”“中草药科普实践馆”等场所。娄华英校长说,希望通过这门课能让孩子对中草药有初步认别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之情。
奉贤区弘文学校有一个“数学思维工坊”,让孩子们自制七巧板,并用七巧板拼出各种维妙维肖的人物和动物,进而提高空间概念和空间规划能力。何菊芳校长说,数学思维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的创新教育教学行为,也是学校着力打造的一门特色课程。
培养创新核心素养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说:“科学精神、探究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建创新实验室,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课程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闵行区在创新实验室推进过程中,坚持把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相融合,做到“一室一课程,一校一特色”。支撑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内容都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有的是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学校育人理念及现实生活相联系,如田园高中的“文创工作坊”、马桥复旦万科实验中学的“马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地域人文探究室”、华坪小学的“水孩子的世界”等;有的是对学科内容进行细分、拓展、深化,如平南小学的CIS动手实验室、基地附中的创新思维训练与数理逻辑开发实验室、华二紫竹的“地理创新实验室”等;还有的是跨学科领域、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如七宝中学的“智慧与创造”大理科综合实验室、莘庄中学的“DIY”创新实验室等。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