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甲骨文书法研究会理事韩志强现场摆出的甲骨文小摊儿,从老人到稚童都爱凑上来瞧一瞧。“这是什么,我能玩吗?”7岁的席涵毅第一次接触甲骨文,当他拿起属于自己生肖“牛”的甲骨文拓印模板时更是看得入迷。“我能不能也做一张?”
于是在韩志强的指导下,男孩用毛刷蘸取白芨水,慢慢涂抹在模板上,用宣纸覆盖。不一会儿,一张“猴”字拓片出炉了。席涵毅专门送给一旁的爸爸席锡奇,因为他属猴。这让席锡奇特别兴奋,“没想到这么有趣,我都是第一次接触甲骨文拓印呢,这样充满传统文化的活动,对小孩很有意义,对大人也是熏陶。”
上师大大四女生吴佳也挡不住甲骨文拓片的魅力,“我知道商朝的甲骨文,以前都是在课本上学的死知识,是一个考点,但是动起手来觉得它离我那么近,这样‘小众’的传统文化项目好酷炫。”
自幼学习甲骨文、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民间普及推广甲骨文的韩志强表示,要让更多人愿意走近冷门学科甲骨文学,一定要增强互动、实用性,“比如,春节拓印生肖文字,易上手又好看”。他称,在传统节日中去探寻中国久远的文字,古老的文明,意义非凡。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解雁则想让年年有、处处有的传统元宵活动有不一样的精彩,“我们的活动不仅要好玩,还要有文化含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过个有意义的年”。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