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龙华东路800号,南园。
我绕过颇具岭南风情的弧形屏风墙及透空木廊棚架,来到艺术广场。有五六个老年人拉着京胡,敞着嗓子在唱京戏,恰是海港中马洪亮退休今又重来的那段唱词,听得我如痴如醉。亦真亦幻中,四十八年前初到此地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当初,这儿是越江隧道的工地,代号为“651工程”,意即1965年第一号战备工程。试想,在波涛滚滚的黄浦江底要开出一条公路,这是何等艰难,何等伟大。我高中毕业分配,来这儿报到的时候,是怎样兴奋与自豪啊。那时,地处龙华路660号,左边主要有金属压延厂,直面一条大道,前行约五十米右转,进入隧道工地区域了,警卫森严,无任何标识,对外联系为4046-1信箱。
如今,这儿是南园滨江绿地。曲径通幽,可到亭台水榭休憩;天桥凌空,拾级而上,能直达黄浦江畔。但见大江东去,上有卢浦大桥的雄姿英发,江底下就是车流滚滚的打浦路隧道。江水一阵阵拍打着堤岸,发出哗哗声响,似向胸口涌来。
毕竟四十八年过去了,我不能将今日南园的景致与当年工地的分布(吊车汽车队、水泵空压机房、电焊金工间、图书医务室等)一一对应,依稀记得食堂兼会场靠近小南湖,涂料车间的行车轨道位于南园会馆的附近,1号、2号工作井分处于南园的两端。2号工作井紧邻浦西江边,3号工作井建在浦东的上钢三厂内;盾构从2号井钻进,长距离推进后,精准地从3号井预留孔钻出,横贯黄浦江的隧道就此形成了。隧道为圆形,直径10米,由8片钢筋混凝土的砌块(1片重几吨)拼装组成一环,每环厚90厘米,块与块及环与环之间由涂料粘结,并用锰钢螺丝拧紧相连,仅1根弧形纵向螺丝杆就有1米多长几十斤重,1个螺帽重约5斤,工人们靠大锤与扳手完成拼装任务,汗水几度渗透工作服,有的就干脆光着膀子。每班有2名女生,负责盾构与电动车辆,巾帼不让须眉。井下工作6小时一班,四个作业班24小时不停顿运作,全年无休,大年夜照样上班,记得大年初一,大雪纷飞,同事们照样单衣单裤,嘻笑打闹着奔下2号工作井。
上海土质以含水软土居多,搞隧道,苏联专家称之为“豆腐里打洞”。施工确实很困难,尤其是在江中段,流沙源源不断涌进,万一江底塌陷,江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对流沙层脱排水,但前方变得坚硬如铁,盾构推不动。盾构的1个液压装置,具200吨推力,一小股渗漏油能瞬间把维修工的手掌击穿,足见威力惊人;而这样的液压装置,盾构一圈布有40个,如此巨大的推力居然推不动,僵持着,而盾构正在慢慢沉降,测量队一次又一次地报数据,听得大家心都揪起来了。后来,群策群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隧道工作面的大气压强;工人们手握铁铲挖掘直径10米竖立面的泥土流沙,减轻盾构推进的阻力;高压水冲刷,大功率泵抽吸泥浆;继续压浆,通过高压,将高标号的水泥浆压注入砌块间隙和环体外周以保护隧道等等。度过那紧张的日日夜夜,盾构终于停止下沉,抬头,缓缓上行了,隧道里一片欢呼声……如今,人们在过隧道的时候,会发觉公路有一段特别低,坡度特别大,有谁知道,这儿曾发生过多么惊险的一幕。为此,周总理在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参观越江隧道时,对于建设者们给予很高的评价。
恢复高考,我上大学,从此离开了隧道公司。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初冬季节,郁金香还没开,她的花语是爱、荣誉、永恒。我想,在原来的隧道工地种上郁金香是合适的。隧道建设者有退伍军人、农民工、青年学生、科研人员,作为具体个人,也许,显得平凡不起眼,但作为一支队伍,这是个了不起的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他们是爱与荣誉的代表。待春暖时节,我还将到南园来,几万株象征爱、荣誉、永恒的郁金香盛开,那是多么壮丽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