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读书会、同济闻学堂、魔法童书会、苏州河城市教室等当选优秀阅读推广组织(项目)。2月18日下午,“城市书香”上海市民文化节阅读推广人(组织)评选揭晓暨展示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主办方透露,如今的阅读推广活动已进入“全”阅读时代:全媒体运营,“云”聚好书,“神”交书友,线上线下多重分享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阅读形态;全民参与,尤其是亲子阅读和社区阅读,以燎原之势展现阅读与生活的融合。
图书馆 推广细分年龄
一到节假日,全市多家图书馆的文化大餐让人挑花了眼,不谋而合的是它们在近年来的阅读推广中不断细化年龄与群体。
苏州河城市教室是普陀区图书馆主办的阅读推广项目。该馆副馆长陈璟妍认为,区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空间,必须满足普陀各年龄段的读者。
2012年,名家讲坛启动,叶辛、葛剑雄、陈思和、陈燮君、秦文君等名家走进社区,带领大小听众感受美妙的阅读天地。“阅读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想用书丰富小朋友的寒暑假与课余生活,于是专门开设‘名家陪你读’系列讲座,每次报名都超级火爆。”陈璟妍自豪地介绍,“所以,去年14岁以下孩子在我们馆的书册借阅量占43%。”孩子在学,家长也得进步。图书馆又邀来心理专家、教育家指导爸爸妈妈如何与孩子良性沟通,推广“爱的教育”,通过以家庭为阅读单位,推动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苏州河城市教室还关注白领,专程引入中青年作家举办小型沙龙。
这间教室通过“悦读”逐渐汇聚不同类型的读者,让他们各取所需,各自精彩。
高校 打造专业阅读路径
高校则为学子铺就一条专业阅读的路径。闻学堂作为同济大学推广传统文化的基地,2013年成立时以图书馆“特藏”为出发点,最终却激发了学子和市民的阅读热情。
同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闻学堂负责人曹冰洁介绍,闻学堂本想盘活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与藏品,“应该让更多师生走近并了解这些好东西”。于是闻学堂每一学期聚焦一个主题:茶艺、青铜器、中国古代乐器……围绕主题,他们开展了茶艺品评、书法展示、经典诵读、民乐演奏等活动。
“但是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还是为了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会在活动后列出书目,有了兴趣他们自然会找书更深入地学习,一切水到渠成。”她称,高校教授、社会上的专家牛人受邀作为讲座或活动嘉宾,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甚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和周边老百姓都来“凑热闹”。
民间团体 “小身材大味道”
据粗略统计,上海的阅读组织去年已超过3万,民间力量不容小觑。
民间团体书虫俱乐部是一家年度活动达200次的优秀民间阅读推广组织,除了创办人丁智刚全职,其他成员多为志愿者。他认为,在不缺书籍的当下,稀缺的是捧起一本书读下去的兴趣和习惯,以及坚守。
作为草根团队,他“剑走偏锋”。“高校、图书馆的专家资源很丰富,我们则比较难请到名家,所以每期都让参加者主讲一本书,自己‘造血’。”他强调,“有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专家,当我们能当众讲述一本书,这绝对是一种深阅读、深思考。”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表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是这些读书机构与个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由此,上海的阅读氛围愈发浓厚也顺理成章。他举例称:“就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借阅册数来看,2015年纸质书的借还量达到6326.9万册次,2016年6667万册,上升5%,数字移动阅读则蹿升20%。”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