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出,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教学内容则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方向,分18个概念组成75个学习内容。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小学已经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自然》课,上述内容基本涵盖。
鼓励学生学会提问
不是背一背科学常识、公式原理就等于学习科学,撒一颗种子看它如何成长、养一条蚯蚓看它怎样挖土、做一艘小船送它远航……新课标明确表示,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做实验、制作模型、测量、种植与饲养来学习。
“新课标将鼓励学生探究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倡导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这种说法尚属首次。”一名多年担任学校科技总指导的小学老师认为,这一点尤为重要。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老师也应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科学“联姻”语文数学
让人惊喜的是,新课标也将国际上流行的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科技)E(Engineering工程)M(Mathematics数学)理念渗透其中,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新课标首次提出,“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新课标也首次提出,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可以互相融合。例如,可以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撰写科学小论文,锻炼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下课铃不是学习终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
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