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有这块小地方可供辗转腾挪,先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方案拿出来再说。”由甘建忠和张益波师徒俩组成的项目攻关小组,没想到工程还没开始就碰到了棘手问题。即使是这一小块改造用地,上方十米处还有多条220千伏输电线路,这楼可怎么建呢?
“长春站负荷重要,无法转移,这块土地面积又不够,改造一次性到位显然行不通,只能通过分阶段实施。这么点大的地方勉强能布置个220千伏GIS,然后再把老的220千伏设备拆除空出场地作为下阶段改造用地。不过这块土地上方有架空线,我们只能安装户外型GIS设备。”“不行,现在强调变电站环境友好,和周边融为一体,这里又是市中心,放个户外型GIS太有碍观瞻,必须户内的。”
“那我们这样,以前也有在户外设施上加盖建筑的,我们可以先做好户外型设备,等到全部改造完,上面架空线都拆除了再在上面加盖一个钢结构房屋,这样能做到两全其美了。”
“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我还有更大胆的想法,在进行回路接入的时候上方架空线路已经要拆除了,我们可以同步进行钢结构楼的施工,这样工期可以大大缩短,对设备影响也可以降到最低。这样,我们分头行动,联系各个方面确定可行性。”
经过师徒俩你来我往的讨论,方案逐渐清晰,接下来就是要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请设计人员先把想法细化到具体实施中,并请钢结构楼施工专家参加方案讨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钢结构楼的施工顺序,排定进线回路的割接次序,确保每道工序的方案都万无一失。最后经过计算机建模的精确模拟和行业专家的评审,施工方案最终得以通过——
首先在施工条件严苛的220千伏运行线路下方建造220千伏GIS楼地下部分建筑至0米平台;其次在0米平台上方的狭长空间内安装GIS设备;然后结合回路停电依次拆除上方架空线路,并接入新GIS系统,同步按照主体钢结构安装顺序进行地上建筑主结构施工,并实现相应区域的建筑封顶。待所有回路接入后,最后在运行中的220千伏GIS设备上方完成最终钢结构楼外立面施工。这种不同于常规工程建设的流程创举,使施工与运行同时进行而又互不影响,为这座市中心30年老站的华丽转身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张欣平
通讯员 朱鹰杰 陈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