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旨在培养少儿的阳刚之气的图书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被认为是一本培养男子汉的好书,该书出版后,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全国四五年级广泛推广。许多家长网上点赞,认为这个问题早该抓抓了。有的直言不讳说:孩子在幼儿园是阿姨照看,小学老师又是女性多,弄得孩子从小阴柔性格,如此下去,还怎么培养上战场的军人。这件事,甚至被国际舆论广为关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题为:《中国开始处理男子汉气概危机:让男孩不再是“娘娘腔”》。说是危机,或许外国人有点夸张,但这也绝非危言耸听,有社会学家发表论文,证明这些年我们的确面临着男子汉阳刚之气弱化的现实,而这样一个问题,又着实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如果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这些年大众对人的外貌审美发生变化了,比如,人们已经逐渐很习惯用“帅哥”、“靓仔”的标准来衡量青年男性的相貌,甚至用几近低俗的“小鲜肉”之类的词汇来称呼英俊男生。与此同时,被取而代之的则是传统意义上能表现男子汉英雄气质的长相,那些方形的国字脸,那些充满英豪气的紫红色脸膛,不再被人们所崇尚。这看似只是个人审美喜好问题,实质上却是关乎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话题。
对“帅哥”、“靓仔”的称谓,表面上看仅是语言称呼问题,但细究起来,实际上它暴露了语言的滑稽与悲哀,是社会对于用词的不加节制。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更需要多一些阳刚之气;特别是军人职业,需要的是献身精神和忠诚刚毅的品格,容不得队列里的脂粉气和奶油味。军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并不意味着对军人形象的解读一定会从英雄好汉的气质往后退。在我看来,在影视剧及一些媒体的宣传中,确实有一个审美导向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向观众展示军人形象时,要更多一点英雄气,少一点奶油味,以培养英雄气质和阳刚品格。不久前,韩国媒体披露这样一件让社会批评的事,据说韩国军方对韩军某部进行一次例行性行装背囊检查,结果在士兵行囊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士兵高档化妆品的品种和数量,不少于韩剧中许多当红明星。这些脸上涂满化妆品的士兵还能上得了战场吗?韩国社会对此一片惊讶,人们甚至把这些归于韩剧明星的引导和示范。
既然计算机和外语可以从娃娃抓起,那么男子汉呢?这个未来社会在体能与智能方面都不可或缺的栋梁群体,是不是也应该从小男孩抓起?男人不是天生的,男人是在人生责任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军人也不是天生的,军人是在沙场的硝烟中熏陶出来的,军装不是用于表演的服装,无论你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多么动人,如果你不担负着责任,不彰显着勇气,你就不是合格的军人,当然也就不是完整的男人。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对这种审美的误判已经开始走向清醒和反思。这一次,上海把培养男子汉列入小学教材,国家有关部门又在全国推广,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