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法国里昂赶上了一场婚礼,新娘是我昔日留学时的同窗好友达尼亚,二十多年来,我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她的婚礼了。婚礼前新娘在电话中告诉我,除了我们夫妇二人是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其余来宾仅限于双方家人。可是当我们走进举行婚礼的社区小教堂,却发现里面挤满了人,男女老少毛估估也有五六十位,演《大宅门》都绰绰有余。
教堂仪式结束后,婚礼派对在新郎父亲家的花园里举行。我意外见到新娘的两任前夫携他们现在的妻子也在来宾中间,还有他们与达尼亚所生的孩子以及继子女。新郎也是再婚人士,新娘在婚宴开始前把三个大男孩介绍给我时说:“他们都是我丈夫的儿子。”于是我明白这三个男孩是新郎与前妻所生。果然,孩子们喊新郎“爸爸”,而对新娘直呼其名“达尼亚”。婚宴上,这几对与新郎新娘生活经历相关的过去时或现在进行时夫妇坐在一起说笑聊天,丝毫看不出他们之间的气氛有何尴尬。新郎跟新娘的前夫商讨起买车卖车的事情,新娘则向新郎的前妻讨教如何烤芝士蛋糕。我的座位恰好与新郎前妻相邻,我悄悄问那位女士:“你真的一点也不生达尼亚的气吗?”她看出了我的疑问,大大方方回答:“你也许奇怪达尼亚夺走了我的丈夫,我怎么还能把她当朋友?这是因为我了解我的前夫是个很聪明的好人,既然他决定选择达尼亚而放弃我,说明达尼亚一定有胜过我的地方,所以我要和达尼亚成为朋友,也好看看她到底哪儿比我强。”坐在对面的新郎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搂住新娘的肩头说:“亲爱的,如果有一天你也放弃了我而选择另外一个男人,我决不会跟那个男人决斗,我也要跟他交朋友,好弄明白我为什么输了。”
新娘达尼亚的父母早年离异,以后又分别再婚,因而新娘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如今四位老人依然健在,他们在女儿的婚宴结束后像老朋友一样玩起了纸牌。这天参加婚礼的中年人大多是新郎新娘的兄弟姐妹,或同父同母,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甚至是没有血缘关系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兄弟姐妹。下一代人也一样,或是新郎新娘的亲生子女,或是他们的继子女。这些人之所以能聚集在这个婚礼上,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新郎新娘的“家庭成员”。
新娘达尼亚还告诉我,她两次离婚前都先跟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重要的是让孩子相信父母依旧爱他们,当年达尼亚父母离婚前也是这样做的。女友的话让我思索了很久,在法国,近年来的离婚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却很少听到继父母虐待孩子,或离异双方反目成仇制造出人生悲剧之类的社会新闻。虽然法国人和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世界上除了通常的血缘关系之外,理解、宽容、理性和爱心,也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亲情的源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