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意味着碧水青山、阳光沙滩,可以探古寻幽,可以放松身心……对于成年人,也许是这样。然而,放假对中小学生,却意味着选读若干课外书做注释写读后感,阅读英语报做整套题目,意味着在家、在宾馆甚至在候机楼做作业,或者拼N个电脑小报……刚刚过去的寒假与以往雷同,远没有调侃的段子有趣。
朋友的女儿读六年级。今年寒假共二十多天,数学老师指定购买《优化学习寒假20天》一书,要求做完——好嘛,几乎一天不落!朋友立即上网下单,这本16元的册子不久就叫价50元、100元。
农民种田有“休耕”“轮作”概念,目的是让耕地休养生息,提升土地质量;渔民在休渔期须遵守禁捕令,为的是让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孩子的成长,难道不是同理吗?把用于休息调整的假期“塞满”,看似出于师者的责任心,实则是一种不由分说的大包大揽,不顾个体差异的一刀切,与“因材施教”理念相去甚远。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私下抱怨,一开学就忙,哪有时间看寒暑假作业?年复一年,孩子们习惯被安排,没精力探索、没空闲发呆、没胆量质疑,不知道今后上哪里寻找思想的火花?
退一万步说,即使寒假一道题都不布置,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照样会自己安排,缺啥补啥,增进趣味,断不至于都虚度了,哪怕睡足觉、养好身体,也是好事。假期结束听听学生介绍,说不定一百个人过了一百个不同的假期,看看动物冬眠、找找植物冒出嫩芽、与妈妈一起包汤圆、闲来念几首古诗……岂不有趣有益?至于书本知识遗忘多少,一张卷子立见分晓。 相信学生,真的放个假并不可怕。要不然,《优化学习暑假40天》之类的书已候在那里,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