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林距离”的拙文《大家不响》,让一些读者朋友很郁闷,有几位不约而同地反问我:如果大家都不响,制假贩假扰乱艺术品市场的坏人岂不就会横行无忌了?会不会搞得真假难辨,最后甚至劣币驱逐良币?会不会损害艺术品市场秩序甚至金融市场秩序?
我觉得,大家都不响其实是不可能的,总归会有人响的。非但会有实在看不下去的血性汉子发出怒吼来,也会有内部分赃不匀而咬出响来。要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损人利己为人生哲学的人混在一起,迟早闹出内讧来。
所谓闹得真假难辨只会是小范围、一时间,不可能动摇大局。毕竟中国历代艺术品的国家典藏在那里,现代的考古研究在那里,而且中国历代艺术品的典藏与研究是世界性的,那几个制假贩假的能把这些都颠覆了?蒙得了个别人,蒙不了世界;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
至于会不会损害艺术品市场秩序甚至金融市场秩序,会的,但也别太害怕。凡事阴阳相随,利害相生。损人利己者必有被损者,被损者迟早会醒悟,迟早会反击。你以为煤老板、房老板傻,钱好骗?他傻能摆得平这个行业吗?他只是不懂艺术品并对这个领域心存敬畏而大意失荆州。一旦他醒来,能不追你个小混混到海角天涯?你以为国家的金融机构不懂艺术品市场,好蒙。一旦你一个个艺术品金融的盘子崩了,捅破了天,你倒看看是玩金融的人脑子好使还是你在艺术品市场玩猫腻的脑子好使。这个时候或许你才会感受到法律这个马王爷有几只眼。
一个小流氓在弄堂里耍横欺人,如果遇到几个不服气的齐声怒斥,修理他一顿,其实是他的幸运。为什么?因为他如果就此收敛,以后还可平平安安做人。反之,如果大家都不响,不敢响,小流氓得意忘形,益发张狂,惹出更大的祸事来,结局会更惨。老子在《道德经》里传授过对付歹人的“毒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有些乌七八糟的人和事,如果不让它闹大,就不容易暴露其嘴脸,就不足以令人认识到其危害性。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历史上遇到过的乱七八糟的事多了去了,都逃不过这个规律,艺术品市场这点破事儿算什么。
最后,我们讲个故事,去年在法国破案的、被称为“本世纪最嚣张连环伪作案”。
伪作大王居里阿诺·鲁菲尼Giulano Ruffini涉案金额高达2亿五千五百万美金,被忽悠的对象遍及世界顶级拍卖行、画廊、博物馆和欧洲皇室等高大上艺术机构和收藏家。
所谓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1531年的《拿面纱的维纳斯》是案件的突破口。老卢卡斯是德国文艺复兴的领袖画家。这幅画的收藏家列支敦士登王子把它放在位于法国的科蒙艺术中心展出时,被法国警方收缴调查。
这件作品曾得到世界上最权威的卢卡斯研究者认可,由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古典大师艺术画廊科内吉(Colnaghi)卖给王子。
《拿面纱的维纳斯》被送到法国卢浮宫和卢浮宫所藏的老卢卡斯的同年作品《三女神》进行对比,并进行科学检测,被检测出比艺术家所在时代晚了大约200年的材料成分,且作品表面经过人工做旧处理。
此画的最初来源居里阿诺·鲁菲尼浮出水面。顺藤摸瓜,警方发现这个寂寂无闻的画商在过去这些年陆续出售了不少一线古典大师作品。他说这些作品部分来自他的情人,部分来自一个西班牙公爵的秘密同性爱人。收藏圈,故事越动听,往往越悬乎。
这惊醒了所有从鲁菲尼那里买到“名画”的机构。苏富比让它刚收购的世界最领先的绘画检测化验室Orion对两件嫌疑拍品进行物理检测。其中有被认为出自荷兰黄金时代最出色的人物画家的弗兰斯·豪斯之手的《男人像》。此作2011年由苏富比以1000万美元私洽成交。
Orion检测出了《男人像》的基底和颜料层中的现代化学成分!接着,伦敦国家画廊的物理检测鉴定专家也给出了同样结论。
另一幅被认为是16世纪矫饰主义画家帕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的《圣杰洛米》(如图),曾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纳入展出,也被发现含有诞生于20世纪的的现代化合物。
苏富比于是取消交易,全额退款,并将两件作品的委托人告上法庭。当然,委托人也会为自己的损失继续追诉上家。
伪作风波至少波及25件古典大师作品,连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拍卖行、画廊都被打脸。但打脸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后,人们对待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艺术品市场上那点猫腻,其实也不算什么神秘的。就说那件老鲁卡斯伪作,与卢浮宫里的老鲁卡斯真迹对照,气息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伪作气息更“时髦”,写实技法更“完善”——而这种“完善”是老鲁卡斯时代以后的画家的事。这就像三国时钟繇的书法不如东晋王羲之“完美”。但事实越来越说明,传统的风格学鉴别法过于依赖鉴定者的个人眼光,科学检测法已不可或缺。
同样重要的是,警方、艺术品交易机构和受害者坚决追责,直到攀溯到最初的作伪者,这是西方国家狙击艺术品欺诈最具震慑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