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国——东周战国时期的一个千乘之国,在所挖掘的‘中山三器’(铁足大圆鼎有铭文469字、夔龙饰方壶有铭文451字、圆壶182字)青铜器中,合计有铭文1102字,去除重文及符号,加上一些可通假衍化的单字,目前能被我们认知的单个字谱总字数共达506余字,故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集字书写,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丁酉早春二月,上海静安文史馆、静安书法协会、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恭请该传习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台湾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中国台湾长荣大学教授黄尝铭先生,首次在上海举办“大美中山篆”专题讲座。随着“大美中山篆”的剖析解密,一幅幅优美如画般的中山篆铭文和一张张“中山三器”青铜器照片投之银幕时,犹如战国雄风进入申城,故国中山似在静安,在座无虚席前来旁听的书家中引起震撼。毕竟,目前我们所能认知的甲骨文单个字谱也就1000余字。黄教授认为:中山篆的发现,对当时的大小篆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其书风体型修长,横竖之比为1∶2,线条纤细,中段粗两端细,使得书体杂糅出古文、金文、小篆及独特的自我风格,这是中山篆字体所具有的丰富性一面,并就形声与会意,假借与专注的字形结构,一一展现,侃侃而谈。
历史是现实的,它会还原其真相。历史是无私的,它会展现其本来面目。当23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七国,“车同轨”使得战车驰骋疆土,“书同文”无疑拒绝了他国文字并使之近于遭遇灭亡和绝迹,这是用提升一种文化来淹没其他文化的历史,也是多元文化被剪除的历史。历史,在文化的进程中得以发展;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常遭毁灭。然而,历史的重现性又往往会还原文化的真相性,中山铭文的出土再现,堪称是中国古文化历史再现的一个奇迹,是丰富书坛的一个里程碑。
战国时期的故国中山与华夏文化融合,同为用鼎而食,击钟而鸣,儒家盛行,贤人备至,礼制规范,实乃正宗周天子之诸侯也,故其文字对当时的大小篆体同样产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是我国文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山篆又具有其字体独特的一面而得以保存至今,这是它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功绩。
赞叹,来自修长精炼惟妙惟肖的笔画;惊叹,来自劲健秀美运刀娴熟的镌刻;感叹,来自纤细妩媚横竖独特的字体。收藏家感兴趣了,书法家迷恋了,篆刻家忘情了。沪上中山篆的崇拜者随着黄尝铭的思绪,感知铭史三器,聆听镌刻回音,寻味中山书艺。历史,毕竟是历史,《战国策·齐策》载:“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故国中山以其“千乘之国”之力攻克赵、燕两个“万乘之国”而得胜,原本可并驱七雄而位列“战国八雄”之中,可惜,终被强国所灭。
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又一文化丰碑予以虔诚膜拜,因为它给今人以仰视,令人震撼,它让文化得以丰富,追随者渐旺,它就是被雪藏遗忘2300多年后而又获重生的“中山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