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张彦,是洋山港一名“80后”集装箱桥吊司机,但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发挥出了上海小伙的工匠精神,7次打破集装箱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从一个普通学徒成长为上港集团首席高级技师,除了勤学巧思,张彦更有着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韧劲。
傍晚时分,在距离上海浦东新区30多公里的小洋山岛上,世界最大海岛人工港——上海港洋山港区灯火通明。张彦,上海国际港务股份(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80后”集装箱桥吊司机,此刻正坐在桥吊驾驶室里,神情专注地看着下方,紧张地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
从一个普通学徒成长为集团首席高级技师,除了勤学巧思,张彦更有着“要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的一股子韧劲。这些年来,他曾多次打破集装箱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视察上海港洋山港区时,曾亲切地握着张彦的手,勉励道:“你要把桥吊世界纪录保持下去。”在张彦眼里,“桥吊状元”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第七次打破世界纪录
“张彦创造的桥吊世界纪录,被兄弟单位的人打破了!”
张彦清楚地记得,听到这个消息时自己正在吃饭,突然间就没了胃口。晚上回到家,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桥吊纪录被人家打破了,你可以再夺回来啊!”妻子安慰他说。“谈何容易,每小时吊164个自然箱,这个纪录已经很高了。”张彦当时难掩失落感,但也心有不甘。
2011年6月16日夜晚,“北欧亚帕厥”班轮静静地靠泊在洋山港区码头,岸上是四台桥吊机正在待命。身穿橙色工作服的张彦和搭档谢誌钦稳步登上其中的829号桥吊,走进驾驶室。而在此之前,张彦已经仔细观察了吊运场地,并和信号员做了沟通。
晚上8点,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工圣发出指令:“‘北欧亚帕厥’班轮作业,现在开始!”
四台桥吊机同时忙碌起来。
张彦在桥吊驾驶室里全神贯注地操作着,他身体前倾60度,眼睛盯着下方,起吊、横移、就位,不断地把班轮上的集装箱快速卸到岸边的集卡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彦动作流畅,神情专注,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身边副驾驶位置上的谢誌钦默默地配合着他。
6月17日凌晨,张彦和谢誌钦这对“黄金组合”,以完美的配合与一流的技能,用4.17小时完成了820个自然箱的吊装作业,打破兄弟港口在上一年创造的世界纪录。其中,张彦以每小时197个自然箱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再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这是张彦第七次打破集装箱码头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他做到了妻子所说的“纪录被打破了,就再夺回来”。
“笨鸟先飞”吃透师傅技巧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张彦为打破世界纪录付出了多少汗水。他告诉笔者,尤其是当年学桥吊操作技术的时候,还差点被淘汰。张彦笑着说:“笨鸟先飞是一个好办法。”
张彦是海港职工子女,对海港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怀。2004年,他进入上港集团外高桥港区成为一名轮胎吊司机。半年后,因业绩突出,经过考核选拔,张彦开始学习桥吊驾驶。“相对于轮胎吊,桥吊负载重,起吊难度高,对司机的技术要求也更高。我很希望能挑战更大的设备,成为优秀的桥吊司机。”张彦说。
可是,在桥吊岗位培训初期,张彦是同期学员中进步最慢、考核成绩最差的学生,师傅曾认为他可能不适合开桥吊。
“刚学习桥吊驾驶时,在操控设备的熟练性、摆放箱子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方面,我在学徒中都是最差的。师傅还跟我说,要不要换个矮一点的(轮吊)试试。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
张彦发现,桥吊的特点是在海边的船舶上作业,意外情况多,操控难度高。吊装集装箱,一抓一放,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桥吊司机坐在离地40多米高的驾驶室内,仅凭肉眼观察、手工操持,要把吊具上的4个旋锁精准地插入拳头大小的集装箱锁孔,很不容易。
张彦决定用“笨鸟先飞”的办法,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技术。没有机会操练时,别的学员一般都会在一旁休息,可是张彦却坚持坐在师傅身边看他的操作全过程,遇到不懂的就问。他说:“一些在我看来有难度的动作,师傅觉得很简单,常常不会仔细讲解。”就这样,张彦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把师傅那些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技巧一一吃透,学为己用。
张彦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师傅休息时,他就去观察其他优秀司机的操作。“为锻炼在40多米高空的目测能力,我反复观看多位桥吊司机作业,将班里所有优秀司机的操作方式都观察了十来遍,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下班后,他仍醉心技术学习,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当班时遇到的情况,寻找不足,思考如何改进。这样的习惯,张彦一直保持至今。
经过刻苦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不断的改进,张彦的桥吊操作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培训结束时,他的考试成绩跃居同期学员中的第一名,让师傅和师兄弟们惊叹不已。
误差不超过拳头大小
张彦说:“我喜欢看赛车,F1的‘七冠王’迈克尔·舒马赫是我的偶像。舒马赫曾在一场赛事中,因赛车的换挡杆断了,就用手卡在齿轮上换挡,并坚持到最后赢得了比赛。我特别佩服他这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2006年,洋山港区二期投产。同年10月,张彦由外高桥来到东海洋山,在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开启新的人生航程。
张彦喜欢赛车。可惜,桥吊司机的工作远没有赛车来得刺激,不仅工作内容枯燥,而且劳动强度相当高。桥吊驾驶室距离地面有46米,相当于十五六层楼高,整个操作室仅3平方米。工作中,司机透过脚下的玻璃观察下方作业环境,为确保视野清晰,身体必须保持前倾60度的姿势。同时,司机必须时刻集中注意力,控制设备,精确地将集装箱摆放到预定位置,误差不能超过一个拳头大小。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生产任务却十分繁忙。一次夜班,张彦裹着大棉袄坐在驾驶室里,冻得直哆嗦,整夜拿着纸巾不停地擦鼻涕。他笑着说:“不能让鼻涕滴到底层玻璃上,这样会影响视线。早上工作结束,虽然我的手脚都冻得发麻,鼻子也擦破了,但我很高兴自己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