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再谈老建筑保护
易 蓉
  易 蓉

  巨鹿路888号历史建筑莫名其妙遭遇“灭顶之灾”的事儿让人龇着牙心疼,破坏是毁灭性的,事后追责也已是覆水难收。这几年类似的情况不少,总有人先毁而快之,社会舆论的声讨、有关部门的问责似乎对肇事者而言,也感觉不痛不痒。

  历史建筑、文物建筑远不只是名人故居、知名商家、热门景点,还有很多知晓率不高的老建筑就在身边亟待保护。最近花了很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做一项有关历史建筑的调查,所悉所见所闻令人失望。据我所知,最近浦东正在对第三次普查的文物进行复查,发现名单上有19个文物消失了,其中大部分是古桥。我对其中一座古桥所在的村子进行了探访,这个村跨中环,中环内已经造好现代化商品房;过中环已经动迁成废墟,荒草丛生;再往南还有一些住家和农田,还有人顶着正午烈日在田间边干活边讨论番茄收成。循着卫星导航在荒草和废墟间走了一遍,古桥已经毫无踪影,而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个村子当下的面貌正映衬出城市扩张的汹汹气势,而这种势不可挡的乡村消亡的利弊现在还缺乏研究。

  近期探访中遇到的人,或是老建筑的使用者,或是管理、建设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操作者,他们对文物、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多数正急切期盼着新建设带来的新环境,那些尚未得到好好修复的老建筑因斑驳、残损而被视为障碍。可是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却是承载历史文化的宝贝啊,却因一些人的短视和无知面临或已经遭遇破坏。我担心,当大家振臂呼吁着保护的时候,恐怕都只是救不了“近火”的“远水”。

  老建筑的生命延续从来不简单,例如经年岁月积下的疾病需要的“医治”成本谁来承担,建筑本身与所处区域建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些问题都需要智慧解答。但是无论如何,对历史、传统的敬畏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拆光、推倒、重建的粗暴应该要设置红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外卖企业粗放式管理“埋炸弹”
美新小馄饨
再谈老建筑保护
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新 招
敬业就是敬自己的人生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再谈老建筑保护 2017-06-14 2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