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厘米的瘤体仍未引起明显症状
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尤其是大肝癌,患者生存期短,治疗棘手。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肝癌中50%以上出现在我国,已占我国肿瘤死因的第二位。
我国肝脏病患者人数庞大,患者按疾病种类呈金字塔形排列。底层是慢性肝炎患者,中层是肝硬化患者,顶层是肝癌患者。每年死于晚期肝病的患者不下30万人。肝炎患者发展成晚期肝病导致死亡的三大疾病包括晚期肝硬化、重症肝炎和肝癌。
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肝病检验诊断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春芳教授提醒,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肝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有的瘤体虽然已经长成3~5厘米,但仍没有明显症状,要依靠普查来发现。所以,有慢性肝炎病史的高危人群应进行监测筛查,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建议高危人群一般每隔6个月需进行一次检查。
筛查双生花:血清标记物联合影像学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肿瘤标记物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肝癌肿瘤标记物在肝细胞癌诊断上的作用愈发凸显,与影像诊断相辅相成,通过定期随访及早发现小肝癌的优势明显。在日本,通过检测这对肝癌筛查双生花,肝癌早期诊出占比为62%,术后5年生存率约43%。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肝胆胰外科唐伟教授指出,肝癌肿瘤标记物检测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小肝癌漏诊率高以及假阳性率高的局限性。临床医生期望发现敏感性和特异性能达到90%-100%的肝癌相关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多种肝癌相关肿瘤标记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AFP/AFP-L3/PIVKA II“三联检测”,是目前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肝癌早期联合标记物检测方案,在日本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诊断实验室。这也是日本肝癌早期检出率远高于我国的原因之一。目前这种诊断技术刚刚引进中国,临床上还没有实现。
高春芳教授指出,“三联检测”将成为小肝癌预警、肝癌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的第一道防线,也将是临床肝癌癌标检测方案的首选。其能满足临床上提高肝癌肿瘤标记物在鉴别诊断、疗效评估以及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监控等环节的医疗需求,有利于提升肝癌早期诊出率,继而惠及更多患者及早规范治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虞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