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教育有差距
申花技术总监吴金贵说,前两天在沪举行的中日韩U16足球赛,有两个细节令他感慨。一是每次日韩的场上队员踢出好球或发生失误,替补席上的伙伴都会要么赞叹要么鼓励;而我们的替补队员则十分麻木,甚至还会嘲笑场上的队员。二是终场哨声响起,我们的队员都是自顾自往场外跑;而日韩小队员则会向同伴鞠躬致谢。“足球是团队运动,这些细节反映出协作精神上还有不小差距,这是青少年足球首先必须抓好的问题。”他说。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金志扬说,开展校园足球,首先是通过足球训练和比赛提升孩子们的精神道德水平,其次是提升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才是为中国足球腾飞打基础。然而,现在的青少年足球急功近利,参赛的小队员可以隐瞒年龄,并过早引入成人化和专业化训练,往往使孩子踢球的灵感和创意被扼杀在摇篮。
读书好与踢球好不矛盾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朱光沪看来,踢球需要聪明的头脑,因为足球场上需要一个特别灵敏的瞬间决策能力,读书好与踢球好并不矛盾。有意思的是,在足球特色学校里,考试成绩列前50名的,足球运动员几乎占了一半。
专家说了一个事实,从事足球运动的中小学生,将来超过95%的人不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球没踢好,书也没读好,“两头不讨好”,是许多家长对孩子踢球不热心、不支持的最主要原因。”对此,英格兰足球与教育研究计划导师阿达莫说:“我们培训的小队员,从5岁到18岁都有,每个星期训练三次,星期天也会训练,运动量很大,但又不能荒废学业。大家互相鼓劲,士气也很高。发展校园足球,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爱上足球、爱上体育运动。
2025年建6万所足球学校
针对现在国内开展校园足球的师资、场地等问题,论坛披露的消息令人振奋:教育部已委托华东师大对基层足球教练展开培训,现已经公布的《足球教学指南》,里面就有很多视频,可以为基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此外,《全国校园足球大纲》也会在今年10月正式推出。金志扬说:“德国约600人就有一个足球俱乐部,平均不到400人就有一个专业教练。今年我国要建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目标是到2025年足球特色学校争取扩充到6万所。”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