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者认为,“女士们先生们”这样“老套”的表述虽然有礼貌,但属于过去,早就该被淘汰。但也有不少“绅士”“淑女”不赞同这样的“改进”,在他们看来,从“女士们先生们”到“各位”的改变,意味着伦敦人的良好礼仪因为“政治正确”而丢失,是在“以现代之名毁灭2000年来的文化传统”。
类似伦敦地铁的做法在欧洲早就存在。英国《牛津英语词典》2015年加入性别中立的Mx,表示对跨性别人士的尊重。牛津大学曾鼓励学生用性别中立的第三人称代词ze,以取代男性代词“他”和女性代词“她”。瑞典人则用hen取代“他”与“她”,表达对性别差异的零容忍。德国绿党认为德语中的性别区分只有男性和女性,是对跨性别群体的歧视,因此决定在绿党内部文件中使用“性别星号”,以平等称呼所有人。
但究竟怎样才算中立,怎样才算平等、包容地称呼了每一种性别或跨性别人群?更何况,只是改变称呼,并不能让伦敦真正做到包容。英国媒体相关报道之下,网民有关几种性别的讨论,就足以证明多数英国人并不接受跨性别群体的存在。
用“各位”刻意营造出的性别中立背后,是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就像已经或是正在欧洲发生的那样:当女性政客出现时,英国媒体关注的是她们的腿;当德国女性生育后,却会因为舆论压力及国家政策被迫当全职妈妈;即便在性别平等指数位于世界前列的瑞典,农村“奶爸”们仍然认为带娃是女性的事……
仅仅是从“女士们先生们”到“各位”的改变,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性别平等和尊重。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