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上海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方面同时具有丰厚的基础。上海是“文化码头”,也是“文化源头”,让我们一起把“上海文化”的名片擦亮。
上海是全国多种戏剧汇集之处,是一个“金窝”。我身在其中,也算半个戏迷,但是我发现不少戏剧发源地并不在上海。
先说百戏之祖的昆剧,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武术等等,可它是“海盐腔”,其诞生时上海也许只是一片上海滩。自从昆剧落户上海便兴旺起来,一代名师俞振飞、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等如雷贯耳,后一辈有思路活跃的张军、沈昳丽等,他们在上海已经把脚跟站得很稳。
评弹发源于常熟苏州一带,所谓“苏州评弹”。可是最棒的评弹大家都“驻扎”在上海。严雪亭、朱雪琴、蒋月泉、徐丽仙、杨振云杨振言、张鉴庭张鉴国……他们自成一家,争奇斗艳。张鉴庭是张调,杨振云是杨调,蒋月泉是蒋调……如今的上海评弹仍有不少听众。上海评弹团副团长高博文大胆把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改编成评弹,并且拿到大世界去公演,此乃上海听众之艺术大餐。
淮剧发源于淮北,可是淮剧团自从1953年搬到上海之后就红火了,出现了筱文艳、何叫天等赫赫有名的表演艺术家。我问过上海淮剧团的副团长管燕草:淮剧没人看怎么办?她很诧异:怎么没人看?我们淮剧团只要停演几个月,立刻有淮剧迷抗议。管燕草很年轻,她编剧的《孔乙己》和《半纸春光》观众很欣赏,她自己后劲十足。
京剧乃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京韵京腔京调,尤其受北京人的拥戴,其发源地是安庆和徽州。可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担任的是上海京剧院院长,梅兰芳从1932年到1950年一直住在上海,后应文化部邀请才北上。如今的上海京剧名家有李玉茹、李炳淑、孙正阳、尚长荣、史依弘、王佩瑜……足以和北京的媲美。
尚长荣说得很含蓄:上海这块热土是个可以做事的地方,是个可以做成事的地方。
还有越剧,它发源于浙江嵊州,可是发祥于上海,最好的越剧团在上海,最出色的越剧名角也在黄浦江畔,它有很庞大的观众群。上海人对越剧十姐妹太熟悉了: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
还有甬剧,其出生在宁波,可是发达在上海,《半把剪刀》曾经风靡沪上,甬剧迷百看不厌,去年我还到剧场再看了一次《半把剪刀》。
我以为上海戏剧舞台一二百年来博采众长,发展到上海滑稽戏可谓极致,各种方言融会混同戏中,不像相声演员说上几句方言摆上一个小包袱而已,滑稽戏里的一个角色从头到尾就说一种方言,有评弹的苏州话,有淮剧的苏北话,有甬剧的宁波话,有越剧的绍兴话……各地方言“混搭”,碰撞出无穷的趣味,人物跃然舞台。上海滑稽戏是上海海纳百川的象征,这样的剧种在中国绝无仅有。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是的,草窝里也许会捡到草鸡蛋,但是金窝里才会飞出金凤凰。上海一定会继续海纳百川,继续兼容并蓄,继续成为中国戏剧的福地,这可是珍贵的海派名片。
有位京剧艺术家说过:中国各种戏剧要想发展壮大,都要到上海“拜码头”的。可不是吗?如果它们真到上海来“拜码头”,也许不单是“拜”,很可能就在上海“驻码头”了。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责编:殷健灵
上海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头。请续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