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
2018年开年不久,我国征信市场上就落下一记“实锤”,酝酿已久的官方版个人征信机构“信联”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在官网挂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相关情况的公示信息,百行征信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8家个人征信牌照试点机构入股。一旦百行征信这个平台能在今天顺利通过公示期,下一步便是批准筹建。
今后“信联”正式落地后,个人征信将普及到全社会,提升每个人的信用感知,中国个人征信业将实现大跨步发展。可以预见,整个征信市场将迎来爆发式、规模化发展,“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时代将来临。
“信联”筹备已久
征信系统将更完善
根据披露,百行征信是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由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市场机构与市场自律组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共同发起组建的一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
公示显示,百行征信的主要股东及所持股份确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其他8家市场化征信机构各持股8%。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百行征信的成立,让“各自为政”的头部征信公司能坐到一起,是重要进展。同时,百行征信以商业化的公司来运作,能吸纳市场化征信公司各自的优势,在治理机制上做到权威性和灵活性的平衡。
“信联”筹备已久。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征信系统。2015年1月,央行曾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同意芝麻信用等八家机构试点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并计划以“个人征信牌照”的方式开放该业务。
然而,八家试点机构的落实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2017年4月表示,各家机构都想形成业务闭环,无法形成信息共享,难以扩大覆盖范围。此后,监管部门改变思路,将颁发牌照改为以互金协会牵头入股成立“信联”。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央行征信系统收录9.1亿自然人,其中有金融信用数据的人数不足一半,尚有约5亿人不在覆盖范围内,他们缺乏信用数据,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现有的信用报告范围和内容覆盖不足,当前国内有三分之二的人群是未被覆盖。“信联”落地后,标志着金融市场又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将解决互金市场的征信数据盲点问题,也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失信者受制约
重视呵护信用纪录
随着百行征信的落地,将对部分征信空白人群进行补充,而一旦产生了失信行为,他们或将面临“寸步难行”的尴尬境地。
据悉,百行征信的个人信用信息以个人负债信息为主,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小贷公司、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掌握的个人负债信息等。百行征信将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维护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
这也意味着,百行征信落地后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金融信用数据来源将可能扩增“200多家网贷公司、8000多家县域的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的相关征信数据。
互联网金融行业观察人士袁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积累了大量信用信息,但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过度多头借贷、借贷诈骗等乱象屡见不鲜。未来,用户在网贷平台的还款记录不仅会被上传至百行征信,与传统金融机构、公检法及监管部门等共享信息,一旦形成信用污点,不仅无法在别的网贷平台上借到钱,在银行贷款、其他线下借贷、个人就业、出行、求学、购房等方面均会受到不利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百行征信对用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用户较大,对传统金融机构影响有限。“从其股东来看,多是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公司,其未来可能的征信信息来源可能会更多来自于用户的网上行为,包括在线消费、交易等。”
合规采集使用
个人信息保护无碍
百行征信成立后,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同样令人关注。人们关心更多的是个人征信机构掌握的信息涉及大量个人隐私,如果由一家市场化的机构来采集,个人信息会不会有被滥用、被泄露的风险?
对此,百行征信相关人士介绍说,百行征信将严格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制定业务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和数据标准,确保信息的准确客观记录和合法合规使用,提高个人征信业务透明度,合法合规地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
据介绍,百行征信将以最低、适用原则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只采集个人借贷数据以及个人身份识别信息等支持类信息。对于信息的用途,也会有明确规定,百行征信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主要应用于借贷等经济交易场景,禁止将个人信用信息用于社交、婚恋等与借贷活动无关的场景。未来在采集信息时,百行征信不仅要获得个人授权,且特定用途特定授权,禁止一次授权反复使用、无限使用。同时,将严格履行保密业务,诚实守信,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据悉,未来百行征信的个人不良信用信息也将5年更新一次。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业内人士表示,征信产品和服务一般仅涉及个人的借贷等金融信息,对个人其他隐私信息不应纳入征信数据的搜集范围。百行征信良好运行后,能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压缩“数据黑产”的生存空间,起到净化作用。